认识简书的第三天,正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天气阴冷又没有暖气。午后坐在办公室发呆,找了条毛毯从头裹到脚,露出两只手,打了一篇《打开考研英语的钥匙:阅读理解十步走步步为赢》,将自己学习英语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篇实用走心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特设的情节,更没有花费心思构思编排,只是将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一气呵成。
晚上打开手机,发现编辑推送至首页和今日看点,查询了今日看点的作用才明白写作三天就有这样的幸运实属惊喜,更让我意外的是,后台简信的留言基本都是同学们在询问学习以及大学生活的建议。
我想,这不就是社交网络平台存在的意义吗?让原本没有师生关系的人因此结缘,远方陌生人的一句话、一个小建议恰恰为你提供了帮助。这真是一个伟大又美好的时代!
有的同学会问,难道有困难不能找自己的老师解决吗?为什么舍近求远另寻他人?在我看来,同学们对身边老师的“利用率”还真是不高,宁愿自己苦苦钻营偏了方向也不愿张开嘴求助老师。
大学与中学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老师不会时时刻刻在办公室等你。每周上课的时间之外,很难在校园里碰到老师,就算是同学们最熟悉的辅导员,也是一个年级只有一个。
有学生就告诉我,我那么平凡普通,老师哪里会记得我。因此久而久之老师只是一个符号,授业解惑传道的职责基本只付诸在课堂上。
何况,中国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被动式学习的模式,从小学到中学,都有班主任和家长在一旁不停的鞭笞。进了大学门,从圈养到放养,从约束到自由,反而不知所措,不会规划自己的生活。
曾记得一位腼腆的男生问我,为什么推荐实习没有他?我问他你入校近两年来找过老师吗?他说一次,还是为了请假。那就是了,老师也是人,也有人之常情,有机会有平台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熟悉的面孔。
不主动、不积极,也是大家和老师接触少的一个重要主观原因。我常常讲,要像资本家榨取劳动力剩余价值一样的“利用”老师,把他们身上的学识、经验拿来为自己所用,事半功倍。
当然,与时俱进也是时代对老师的要求,既然同学们更倾向于线上交流,私信问答,老师也要跟得上形势呀。
本姑娘大学青椒一枚,平日里有一颗向日葵般明媚阳光的心,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学工作,也曾做过几年辅导员,希望能在简书发挥余热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们。
除了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其他的如学习方法、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和人际交往等等多方面的问题欢迎咨询和打扰。
我本计划开连载专栏,主题分类都已经设计好,但突然想到,我这样以自己意志为主导的写作不也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不了解同学们真正的困惑,我又怎么会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因此,才有了今天的征集帖。同学们可以在评论或者简信里留言给我,我会挑选斟酌每一天的主题,也会尽我所能及时回答大家的问题。
留言格式:年级专业+问题+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
愿世界各个角落的我们,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