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我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我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作者: 蝎子佳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21:47 被阅读0次
    我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一直懒惰,未能及时更文,甚是觉得愧疚。但让人觉得更为可怕的是,自己随意纵容了这份懒惰,还毫不自知。直到上周听了一个讲座,突然点醒了我。

    这个讲座名称就如同我那天中午未睡午觉的困意一样,让人丝毫提不起兴趣。可开讲5分钟后,越听越有意思,越听越醒神儿。教授的博学与有趣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视野之狭窄及精神之无趣。

    其实去年这一年,我来到了不错的城市,找到了不错的工作,遇到了不错的爱人。如果一定要用比较级来判定现在的生活,那么现在真的过得比较好。可是,当我开始停下来反观自己的精神世界,实际上自己停滞不前了。我想,我正在遭遇我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晚上六点,今天不用加班,准点开车回家。回家路上,想放首歌来听,自动播放热门歌曲,从《体面》到《起风了》,80%都是晚上刷抖音早已听腻了的歌,索然无味。打开家门,虽然今天白天工作也不算特别累,但是心里觉得很累,只想葛优瘫。见家人正在看国产电视剧,就顺便倒在沙发上看了起来,剧情依旧狗血无聊,但是我却跟着看完了。时间不早了,赶紧洗完澡躺上床,翻了几页新买的书,觉得有些困了,可躺下又睡不着,于是又刷了一会手机。想起明天还得早起跟领导汇报,焦虑感突然涌上心头,逼自己赶紧关灯睡觉,脑海里还在一遍一遍回放着今天做的PPT。

    看似平淡的一个工作日,当仔细剖析时,才能窥探到自己内心的动向。除开周末的工作日,其实占绝了人生时间的绝大部分,但是却成为了最不想主动思考的时间。人都会倾向于呆在自我舒适区内。倒在沙发上不用思考的时刻是舒适的,临睡前刷着手机的时刻是舒适的。但舒适区内除了舒适,一无所有。

    网络信息现在占据着我们绝大部分时间。像今日头条这种基于个人兴趣算法推荐的客户端比比皆是。表面上看,是在走人性化的个性定制路线,实际上它们正在收窄我们的视野。现在,看新闻APP几乎都看不到新闻了,而是APP认为我想看到的新闻。

    这一点,在前天看冯唐的《搜神记》时共鸣满分。他手欠点了一下兰博基尼的视频,之后总是出现超跑的内容,点了一下杨幂,之后总是出现杨幂到底有没有离婚的娱乐新闻。冯唐说,“我去,一个新闻APP,这么顺着我有什么意思啊?你想想啊,之后的世界,除了人民日报和CCTV,就是一群顺着我的阿谀奉承类APP,总想从我这里掏走钱或时间的奸诈小人类APP,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

    所以,信息过量的网络环境既给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质条件,但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懒于思考和迷茫无措的境地。因为我们正在被大量垃圾信息消耗着我们最为宝贵的注意力和时间。这就是我正面临的危机之一,注意力资源与能力正在丧失。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包装精美的“成功学炮弹”应接不暇。前几天听了个讲座,一电台主持人说了很多社交理论,如要把朋友圈当做个人品牌去经营;当你的朋友圈子没法带你往上阶层流动,就放弃他;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就想方设法去接近离它最近的人;要按照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朋友圈进行分类,如果想看财经类的信息,就只看财经类朋友的朋友圈……乍一听鸡血励志满满。

    但其实,她说的这些,没法去深想。把朋友圈当个人品牌经营得最成功的是谁?微商!能随意舍弃朋友圈子往上爬的人,也求他快点放弃我。想要什么,不靠自己,靠塑造朋友圈个人品牌?靠送礼给大牛?这种方式速效且短命,况且千百人排着队抢在你前面呢。

    我在台下不自觉摇了摇头,被电台主持人看到了,她点我名让我谈谈想法。我说我就不太喜欢用朋友圈,朋友圈是基于强关系圈建立的人际连接,几乎每个人都试图在朋友圈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可以从朋友圈获取周边朋友想让我们知道的生活近况,我们也可以从朋友圈看到最热点的新闻、段子等信息,但是如果要靠经营朋友圈个人品牌来认识大牛或者通过朋友圈领域、行业分类去获取信息,我觉得是渠道狭窄、内容浮躁且质量较低的。

    电台主持人听后有些不悦,脸上却挂着微笑对我说,你啊,还是年龄没到,以后你就能懂了,一定要把朋友圈当作个人品牌去经营,用朋友圈去链接大牛,去获得最新的、更高端的资讯。然后我怀着学习的心加了她所谓的大牛朋友圈,结果,清一色转发链接“林依轮刘强东私人饭局竟然唱了这首歌”“四大天王变四大岳父哈哈哈”……我……真的没法懂。

    所以,这就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成功学离不开物欲引导,但物欲引导真的能引向成功吗?

    李春玲在“南都观察年度对话:时代的‘青年危机’”上说,“现在可能是市场对青年影响太大了。现在年轻人,他说我不追求房子,我不追求物质的东西,但是我感兴趣的东西变成消费,变成娱乐了,而对于社会的贡献、社会的参与性这方面我们引导会比较弱,我觉得还不够,这个还需要社会、也需要包括媒体这方面更多的引导,而不要把现在的年轻人完全变成市场化,受市场化的引导。”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在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有既定的所谓的规矩在约束着我们。一旦我们想做一些跟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事情,一些追求兴趣的事情,一些可能有点儿非主流的事情,我们就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我们也会因此产生精神懒惰,就此停留在舒适区内。这也是我正在面临的危机之一,精神懒惰可能成为一种习惯。

    如何化解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打开知乎,搜索关键词,可各取所需。但我仍想分享我正在实践且有效的三个方法,即保持精力,保持专注,保持适度欲望。

    01  保持精力

    看了许多名人自传,得出一个名人成功的共同元素:精力充沛。我们之所以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常常会感到疲惫。那是因为我们在“维持”这件事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以致于留给“开拓”的时间与精力并不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去“维持”工作的平稳向上,需要去“维持”与周边同事、朋友的关系,需要去“维持”家庭。因此,精力不足成为我们继续去“开拓”的拦路虎。“开拓”可以是发展一些“非生存目的”的兴趣、手艺或爱好,也可以是多读些书,方法因人而异,但“开拓”的确需要足够的精力。

    精力的保持,一方面需要明确的目标驱动,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能简则简,保留生活的重点。通过每天完成的小目标去增强自己的控制感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为基础的身体保障,早睡早起、正常三餐、多运动这些都是老生常谈,重在实践。同时,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埋没,可以尝试通过写作或者打坐冥想等方式把情绪寄托、释放出来。

    02 保持专注

    保持专注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我们需要跳出舒适区来审视自己,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早点看清自己的性格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专注于自我,而非他人或网络信息。因为二十多岁的焦虑往往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对比周围的人,或者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给自己施加压力。这种压力也许并不适用于自己,会引发我们一系列的副作用反应,比如莫名其妙的焦虑、莫名其妙的沮丧。我将这种压力称为“无效压力”。因此,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避免“无效压力”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保持专注的第二步是放过自己。许多人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理解是,要去做很多很多的事,去看大海山川、去学各种兴趣班、去看各种展览等。其实这种理解是把丰富的精神世界套上了享乐的外衣。他们的快乐太集体主义了,别人喜欢什么,就去尝试什么,尝试大多也浅尝辄止。

    所以,许多人做了很多事,也没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在推着自己跟着所谓的主流的高标准前行,忘记了自己为何而出发。因为无趣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浮躁。一个浮躁的自己,是永远没法获得专注,更没法获得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往往都是独立思考、理性过滤的结果。

    03 保持适度欲望

    人生来就有欲望。我那一岁零两个月的小侄女都知道想要吃平时不能吃的饼干,她就哭。哭是她想要实现欲望的原始途径。当她把饼干拿在手上的时候,哭声戛然而止,这是短暂的满足感。

    欲望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适度的欲望是进步的助推器,过度的欲望是万恶之源,无欲无求是失去进取心的开端。欲望使人奋进,也能使人懒惰。欲望使人专注,也能使人涣散。欲望,永远是一把双刃剑。

    在高三艺考时,遇到了一些挫折,我的好朋友开导我时,跟我说过叔本华的一个观点,对我启发非常大。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因此,欲望不宜过度,亦不宜无。认真倾听内心对生活的需求与欲望,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对自己并不重要的欲望,挑选更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用适度欲望帮助自己解决注意力涣散和精神懒惰的问题,认真、专心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慢慢地,心态会变得更加平和,人也会变得更加快乐和有精神,因为此时的自己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为此而努力着。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转变,才能在疲于奔命的日常找到那一点精神之光。因为等待着我们不仅仅只有正在经历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今后还会有中年危机、老年危机。就如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ly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