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猫苒苒
为什么中国电影越来越多烂片?全都是被我们惯的。晚上和闺蜜一起看完了韩国电影《隧道》以及众筹才能拍完的慰安妇题材《鬼乡》后,关上灯,我俩躺在床上叨逼叨。
“只有韩国才能拍的出来隧道这种类型电影。”
“我们不是不能,是不敢。”
“唉,有时候看中国的有些电影,真是……浑水摸鱼的越来越多了……”
“没办法,需求决定市场,总有人愿意无底线的抱着偶像舔屏,才不管是什么三教九流的电影呢,小鲜肉成群扎堆,一无演技,二无剧情,这哪儿叫电影,只配叫卖脸MV。”
“所以才对中国的电影越来越失望了。”
不夸张的说,即使我们最喜欢的爱豆演了某部电影,如果那电影很蛋疼,我们也是绝对不会买单的。
闺蜜爱豆——胡歌再者,我们相信我们爱豆挑选剧本的眼光。
作者爱豆——张家辉其实,多年前,不谙世事的我们,也是韩剧绝对的推崇者,可近年来,却开始拼了命的吐槽韩国电视的槽点,其实并不是韩剧变差了,而是因为我们,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看到F4逆光而来,就激动的嚎叫的年纪,也不再相信偶像剧里泡沫般美好而虚幻的爱情了。
我们的心,老了,也变得挑剔了。
所以,我们爱上了看韩国电影,看那些或犀利,或阴暗,或沉闷,或悲伤,或美好的有质感的好电影。
我并不想一味的说韩国的电影有多好,中国电影碍于国情,对于电影的创作有一定的限制,有部分好的电影,没能上映是一大遗憾,有部分好的创作者,未能真正的传递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也是一大悲哀,但即使如此,中国也有好电影,也有有深度,有人性思考的好作品。
《湄公河行动》剧照就像前不久大热的《湄公河行动》,虽然全身上下挂着主旋律的影子,可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值得称赞的好电影。
但只可惜,这部分,在浩渺的中国电影世界里,少之又少,无病呻吟的各类噱头电影,依然占据大半壁的江山,再加上现如今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商业二字更是成为了电影中的主流,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变了质,失去了它本身应该有的味道。
可这怪谁呢?都是我们惯的。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并不是电影本身产生了质变,而是需求降低了档次,引发了电影雪崩似的量产,从而搅乱了整个电影市场。
对偶像明星毫无原则的支持和对电影毫无节制的宽容,让粗制乱造,不知所云的电影充斥其中,卷走了看客的钱,又给一众看客留下了烂片的心理阴影,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来者不拒,这种让观影者赔了钱又赔了心情的事情,依然屡见不鲜。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系列以小鲜肉为主打的电影,粉丝效应成为了这种电影最大的助推器。
看他的小说是一种享受,看他的电影是一种折磨自称已经被国产电影恶心到了的影评人刘小流生动地描述了小鲜肉们的生存环境:“在中国做偶像明星太容易了。从韩庚和SM解约,我们就知道在韩国做一个偶像歌手,太辛苦却没有更多的回报。但在中国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常常依靠一两部烂片在业界弄点动静,然后由越来越肤浅无聊的综艺节目接盘洗地,让演艺圈的老大哥夸两句‘小伙子很有礼貌’‘小伙子很努力’、‘小伙子很体贴’,观众一看,这小伙子的确不错哦,然后他们就成了大众明星。”
粉丝对于自己偶像无偏差无选择的支持,造成了自己的偶像总是在各种烂片中出现,不仅拉低了偶像本身,也让一部分的偶像意识到电影来钱的迅速,为了赚快钱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越赚越多,却越接越烂。
还有一种更加奇怪的现象,片子越烂,越有人愿意花钱去看。
为什么?
为了吐槽啊。
某部片子被吐槽的越厉害,就有人因为好奇也好,为了能跟着热点吐槽也好,掏腰包去了电影院,然后看完后,屁颠屁颠的到处吐槽,大骂导演,大骂演员,但就是不骂眼瞎的自己。
本来就是一坨屎你还偏要踩上去,怪谁呢?
所以,有些脑残粉和观影人,别坐在电影院一边吃一边看还一边在心里谩骂什么破玩意儿,自己造的孽就要自己偿还。
不要丢失电影的艺术性和启发性再说到电影从业者。
电影的表现形式虽然应该要多元化,以拓宽电影的张力和纵深走向,让电影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电影的内核不应该改变,那就是艺术性及启发性。
可现在,打着电影的旗号,却完全看不到电影真实的影子,只能在懵逼的状态之中看完后说句,what are You 弄啥咧?
而电影好剧本的匮乏,让网络IP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的火热程度已然变成燎原之势,不管是骡子是马,只要有市场,全都拉出来骝一遍,电影市场无限膨胀,看到有钱赚,各色人物纷纷跻身前列,铜臭味笼罩了电影,电影就失去了本真。
《小时代》从里到外都充满了铜臭味。电影从业者要赚钱,无可厚非,电影本身也是娱乐的产物,娱乐了别人,同时也娱乐了自己,双赢的局面,才应该是电影良性发展的方向,而不是把玩着娱乐风向,糊弄广大观影者,膨胀了自己的腰包后,却还恬不知耻的吆喝,电影不都这样玩儿么。
电影商业化是大势所趋,可它不应该成为一部电影的全部。
作为为电影买单的各位看客,更加不应该把偶像作为观影的先决条件,看客们如果多一些挑剔的眼光,多一些理智的选择,不要轻易让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放到既赚不来快感也赚不来思考的烂片上,给已经膨胀的电影市场推波助澜。
或许多些挑剔的审片眼光,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遏制如今快速发展,已经有些惨不忍睹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恶性势头。
影评人毒Sir就曾这样写道:“现在的中国,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导演几乎没有门槛,演员,作家,主持人,人人都可以当导演,他们卖人气,卖资源,卖颜值,就是不卖电影。”
有些无良的电影从业者,你们赚了人气,赚了名声,赚的盆满钵满,那是不是也应该让观众在看你们的电影时赚到值得一看的感受呢?
什么好处都让你们赚尽了,当观众是傻还是冤大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