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有一段历史,鲜为人知。这段历史的主要人物是亦失哈。
亦失哈,海西女真人,明成祖时期的著名宦官,内廷督知监太监,曾任钦差大臣,后为镇守辽东太监府的高级官员。
明朝为逐步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在黑龙江下游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随着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松花江及黑龙江2000多公里的水路航运得已迅速发展,形成了与郑和下西洋南北呼应的大规模航运活动。
由于“护印”戍边、输送官兵、载运粮食和“赏赉”边民的种种需要,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亦失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奴儿干地区达十次之多。他率领庞大船队由海西出发,沿松花江顺流而下,一直远航到黑龙江下游,并越过鞑靼海峡驶抵海外“苦夷岛”(今库页岛),开辟了经略朔方的“水上丝绸之路”。
亦失哈十下黑龙江在史料中均有记载,且有现藏于海参崴博物馆的两座永宁寺碑以及吉林的阿什哈达摩崖遗刻、明代乌拉船厂等历史物证。
亦失哈当时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赖。他被选配为奴儿干地区官员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来自海西,出身女真族,会女真语,又会汉语;另一方面他熟知东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又知悉明朝的典章。
亦失哈首次下黑龙江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春,明成祖任命他为钦差太监,让他率领官军千余人,乘坐大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前去赴任并巡视所辖的卫所。从而,揭开了大规模航运活动的序幕。
亦失哈第十次下黑龙江是在宣德七年(1432年)的夏天。这次远航的声势,为其十下黑龙江之冠。他统领官兵二千余人,乘坐大船五十艘,携带着大量物资,护送康福上任。在奴儿干城重建永宁寺(亦失哈二下黑龙江时修建了永宁寺及永宁寺碑,后被毁),再刻永宁寺碑,碑身刻碑文《重建永宁寺记》。
明朝为了加强对奴儿干都司的管辖,在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年(1412年)这短短四年中,承袭改建了横贯东北腹地的著名交通干线——“海西东水陆城站”,水陆兼备,设有15个狗站,成为明代黑龙江流域的交通大动脉。
“海西东水陆城站”始建于辽代,是辽统治者索取海东青的鹰路。全程(京都至黑龙江下游的库页岛)约5000公里,经历辽、金、元、明四个朝代,具有700余年历史,被史学界誉为经略朔方的“水上丝绸之路”。
亦失哈沿着这条“水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大规模航运活动,对于东北边陲地区的开发、建设,对于边陲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对于明王朝的完整和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如《满洲金石志补遗》所载:“成祖时,命亦失哈率舟师经略朔方,命郑和率舟师经略南洋诸岛。乃后世仅知郑和事,于亦失哈事,则知之者鲜。”郑和与亦失哈同为明朝的太监,又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舟远航,并同时作为明代航海、航运的大事件而载入史册。尽管亦失哈十下黑龙江的航运活动,在时间、规模和影响上都不及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伟业,但其历史功绩,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北方“水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亟待进一步挖掘,以便于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吕品编著《赫哲族丝路民俗文化探源》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11月)
2019年5月10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