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后感读书
读《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向度》:文人应有风骨

读《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向度》:文人应有风骨

作者: 心如崖草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12:51 被阅读6次

        近日读了王兆胜的《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向度》一书。这本书时关于现代散文发展的一些介绍。我看的散文书不多,所读的作者也就如周国平、余秋雨、王小波等等,而且读的无论是谁的东西都是尽力感知极力推崇。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基础,所以只要作者能自圆其说,皆认为是好的作品。经王兆胜以分析,方知其实不同的作家所写的东西不仅流派风格不同,而且也是由优劣之分的。

    一、形聚神凝心散

          (一)形散神也散

          平时说到散文,就会想起一句“形散神不散”。其实这个关于散文笼统的定义,也只是某个学者自行提出,却不料为大家一致肯定,并迅速发展成“约定俗成”。也就是说,这个关于散文的定义,并不是经过严格地筛选、思考而成,而是被大众不断地重复肯定而成为板上钉钉的硬理论。但是它是经不起细加推敲的,因为大家平时只是一味引用,而没有尝试检验甚至反驳。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形散神不散”是违背散文写作原理的,他推出“形聚神凝心散”一说。整个文章应该有其结构而非随意散漫,文章的重心即精神应该凝聚在一起,让作者感触深刻。而在写作时,作者的心态应平和闲淡,呈现一种放松状态下的“散”。当下的散文,经由一系列的思变突破,加以浮躁的社会风气,很难维持一种平和闲淡的文风。有时候,在文中也能感受到剑拔弩张,亦或消极颓然;整篇文章不是结构过于复杂让人读来繁重不堪,就是随意对待如脚踩西瓜皮不知所云……这些情况都引发作者对于散文发展走向的担忧。

        (二)从“破体”到“失范”

              新时期的散文,是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过程。在最初阶段,大家都认为“旧”的一定是坏的,所以使劲地要“破坏”要“抛弃”,认为除去了旧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新的就是好的。就像郭沫若那时候极具煽动性的《天狗》,在诗中对于日月充满了鄙夷,全盘推翻了从古流传下来的对天地的崇拜意识。所以那一个阶段的散文便呈现一种张扬而生硬的生命力,渐渐的,竟成了张狂与蛮横。拿一副口号主义的框架,然后挂上贴上披上一些张牙舞爪的词汇,自我感觉这就是青春这就是生命,其实那些就像是沙漠上疯长的野草——在黑暗与荒芜中沉溺许久终于得以曝于光天化日之下,但是哪怕长得再疯狂,因为长得不对,也注定不会长久的。

              文革过后,这样强硬的散文模式势必要颓败的。那个时代伤人实在太深,每个文人的心底都被铺上了厚厚的乌云,所以那些笔下的文字都是沉甸甸黑乎乎,迎面吹来的风都带着叹息。这时候,已不再纠结于“除旧迎新”,自然而然的,散文就从那样刚硬的气场蜕变成多愁善感的氛围。及至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大散文”,也就是知识散文的出现。那确实又是一个突破。散文中不再只有情感一味的抒发,因为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所以在这些知识散文中呈现一种理性以及思维的厚度。我第一次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实在为他的知识容量以及文化情怀所震撼,他给人一种非常大气的文人气派,正是因为这种感染力,许多人都模仿着写起知识散文来。只是,当人往这方面努力去了,总是觉得在一篇文章里面塞越多的知识越好,一篇好端端的散文被知识直接的不堪入目,活脱脱一篇学术报告。余秋雨虽然是知识散文鼻祖,但是也难免落入窠臼,陷于知识散文的弊端。他的《文化苦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那些厚重的文化之中还夹带他的情怀,两相扶衬,使得文章“色香味俱全”。如果有所偏倚,那必然成不了那样的佳作。但是他后期的作品,越来越倾向知识性,句子越写越长,越来越繁复。前段时间买来他的新作《泥步修行》,翻了几页之后就难以往下看了。或许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散文里充斥了太多理论性的报告,所以一改其厚重繁复的文风,直接抒发情感来。但这情感又太过直白玄虚,让人觉得有距离,不容易接受。

              散文发展就如作家的写作发展一样,有热闹生气之时,犹如破茧蝴蝶,闪闪动人;又有迷茫颓败之时,恰似迷途沙鸥,尽显彷徨。只是,这反反复复,寻寻觅觅,是一直在循环着。散文应该是怎样的风格,怎样的发展,或者说拥有怎样的底线等等,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但是归根结底,文章体现的是作家的人格品性,文人应由其风骨,撑起整一个文章气场。

    二、散文的创作,面向的是大众还是个人?

        (一)真情实感论

          我们平时写作文,总会出现一个要求“真情实感”。其实关于散文的定义中,就有“真情实感”论,认为散文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正如书中所说,“真情实感”是一个作家的道德基本准则,换句话说是人格的一种体现,而非文本体系的定义。

              莫言便认为散文不必写真事。其实哪怕是对于一件真实存在的事情,每个人眼中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作家写文章,抱以真心坦坦荡荡,便也符合了“真情实感”。如果为了赚取读者青睐而故弄玄机卖弄文采,那必然会使文章虚情假意,最终也失了人心。所以,我觉得“真情实感”是指作家以诚挚的心来书写表达自己的感受。至于事情的真相还原到何种程度,不应该抓着不放死命争论,这也是没有多少意义可言的。

        (二)社会影响下的个人言论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周国平温柔理性,余秋雨深邃厚重,余光中浪漫轻盈,梁实秋风趣朴实……在看这些散文的时候,我们往往对他们非常信任,将自己的灵魂全交付在这些文字上,跟着他们闯荡风云,却毫不加以防备是否前面就暗藏深渊。在这本书中,王兆胜将一些作家的作品加以剖析。文如其人,所以剖析了文章,也就剖析了文章主人的心性。余光中带有一些官僚主义,贾平凹夹着一些迷信与悲观……那些原本熠熠发光的文字,就像被切开了肚皮的金鱼,立刻变得丑陋虚伪。

        每个作家肯定都有他们的成名之作,那一部作品是非常精致的,所以才会赢得所有人的欢喜。而后,他们可能就趋于个人喜好进行创作。书中举了一个叫做周涛的作家的例子,讲他成名之后写了一部作品,专门写他家的狗“包包”。要是不特意介绍是作家写的,还以为是普通博客日志,实在是太过随意散漫。更为重要的是,在写到自己家的狗扰民,甚至是咬人之后,作家还要加以袒护甚至自鸣得意,有悖于一个正常有道德的公民所作所为。这样的作品别说文学价值了,能出版也是让人震惊的。

          如果写作是为了个人抒发,那么周涛这样的文字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作家,作为公众人物,所书写出版的文字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走向。如果作家随意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最终不但让自己走向写作的毁灭之路,而且看上去愈成功实际会愈失败,让社会上的文学导向不能健康发展。所以这样而言,像贾平凹、余光中等人,其实在抒发自己感性的同时,也应该让自己的文字实现最大的效益。读者阅读这些文字会感同身受,是文本吸引他们的最基本的一点,但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引导他们往更美好的境界走去,这才是读者阅读的最终需要。

    三、从散文观看语文观

            散文怎么写?我看哪怕最为成功的散文家要说清楚这个事情,也会有些头痛。就像语文怎么教这个事情,这么多年了,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明确而被大众肯定的结论。

          “散文易写而难工。”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语文教学有流派有各种理论研究,最为热闹之时让人晕头转向,不知听谁的才对。我想一个散文家有时候肯定也会被社会上的言论所干扰吧。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散文家只有与外在世界保持距离,他才有可能成为他自己,才有可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对外在世界尤其是大众传媒进行选择和过滤,而不是成为时尚和公共话语的代言人。”

          这一段话给我启发很深刻。大家都想上一堂好课让众人惊叹,所以也容易被误导被干扰,接受那些流行元素,使得课堂贴上一些标签。

          散文要求作者有文人风骨,才能在文本中呈现特有的气场;语文也要求教师有师者风骨,勤于思考,乐于实践,而非照办各种教学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向度》:文人应有风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of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