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一份侠气,十分忠义
作者:从一
仿佛金陵自古就是个多情的城市,国家兴亡、儿女情长,这座城市见过太多了。淮河的水静静地淌,无声看着一幕幕戏的起落。《桃花扇》的故事,也在这座城市发生。
只读名字,我首先想到的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带着一种桃花特有的香艳和侠气。了解了故事内容后,却是一种悲壮和苍凉。这是一种“忠”。
忠于爱情,是至死不渝。不知是不是有名的传奇都有这样的设定,男主角身上总会流露出软弱和无用。这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无所不能的男主角不同,或许这更接近现实,但读的时候总会有种感觉就是“他有点窝囊,他配不上李香君”。而香君就很符合女主角的设定,她勇敢、善良、忠贞、不畏强权,她虽然身为青楼妓子,却没有自轻自贱,当得起一句“巾帼英雄”。不管男女主角的性格如何,他们的爱情还是令人动容的。《上邪》中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每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大概都有这种此生非你不可的情节和情感。
忠贞不二在强权面前,总是惹人怜惜叹惋的,也会带给读者无限的美好的想象。但是在家国面前,爱情却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众人皆爱才子佳人,爱听那香艳旖旎的段子里情人儿的离情别绪,却也有《桃花扇》这样的戏,戏中的爱与恨发生在动荡的世道,无端让儿女情长显得小家子气。读《桃花扇》,或许读的更多的是国朝末年的无奈与悲凉。
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奇又令人敬佩向往的王朝。网上有句话流传很广:“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因着这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不少人了解了明朝这个不是很“出名”的王朝。为什么这么说?在“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前五个不说,他没有唐朝有的“诗仙”李太白和“诗圣”杜子美,他没有宋朝有的豪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唐诗宋词知名度太高,众人皆知唐宋的繁荣昌盛。至于元朝,成吉思汗一个人撑起大众对元朝凶猛的印象。到了清朝,感谢这个时代电视剧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无数清宫剧告诉众人,清朝也是民富国强,而清末因为离我们所处时代最近,以及各种民国剧、抗日神剧的“帮助”,大众也都晓得近代中国的悲剧。
反观明朝,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锦衣卫”、“东厂”、“宦官专权”这类字眼上。不能否认大明朝到了后期朝廷官场腐败,最具代表性的众人皆知的大奸臣严嵩。但大明朝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却是,庄正。拿汉服来说,汉服圈有句话,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形制入的坑,最后都会回到明制身边。在汉服形制中,秦汉曲裾妖娆,魏晋风出尘,晋制灵动,唐朝齐胸、坦领飘逸,宋朝褙子、宋裤清爽,而明制长袄、马面给人的感觉就是富贵端庄,一如大明朝给我的印象。而这样一个伟大的王朝,也会迎来覆灭的时刻,但却正是因为他伟大,他的覆灭才会更加令人哀恸惋惜。
所以,《桃花扇》里,另一个“忠”,是忠于国家,至死不渝。从这一角度来看,侯方域令人不喜,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曾投降清廷。而香君一介女流,忠君忠国之心都不曾有过丝毫动摇。而其中英雄更是可歌可泣,例如左良玉,例如史可法。
国家动荡,乱世里,英雄不少,留名青史的却不多。英雄末路,最是无奈,最是——绝望。或许是其中一点相似之处,《沉江》中,史可法的无奈、痛苦、信仰到深处似破碎却愈加坚定,让我不得不想到项羽和屈原,与此同时,泪流满面。哭项羽自大,最后霸王别姬,却又固执不肯过江,为一身铮铮傲骨自刎乌江;哭屈原天真,完全的理想主义,为了那“区区”信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投汨罗江;哭史可法悲哀,想为国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有心有力却无处使,因那部将内讧、同室操戈,崇祯缢死煤山,勋贵却趁祭祀喧哗游春。他悲哀恸哭,却还是要执剑上马,保扬州,保福王,忠于他信念里的君王国家。可是,总会有累的时候吧。
当那个傀儡般的天子带着他所谓的“忠臣”弃城而逃的时候,史可法放弃了,或许说,是看懂了。大明朝气数已尽。他一个人,没法挽救这样千疮百孔的一个王朝,所以,他决定沉江。一个英雄被逼到做出这样的决定,读者除了悲伤,还能做什么呢?后来,我查了百科,历史上,史可法最后是战死在扬州城城楼上的,清军攻破城门,史可法自刎而亡。看到历史上这个结果,我心里无端好受了很多,对于一名将军来说,死在战争中,比死于心灰意冷要好很多吧,一个是壮烈,一个是绝望。
《桃花扇》里的忠贞,就像那把桃花扇一样,是染血的忠贞。这忠贞踏着血泪,一部戏唱完一场国破家亡。在这样的背景下,读《桃花扇》不是在读才子佳人(如果是的话,这个才子也太不招人待见了),而是在读一出国朝末世的悲剧。清朝沈默曾在《桃花扇题辞》中说:“《桃花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正为儿女细事作也。大凡传奇皆主意于风月,而起波于军兵离乱;唯《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读者不可错会,以致目迷于宾中之宾,主中之主。山人胸中,有一段极大感慨;适然而遇侯李之事,又适然而逢苏柳之辈;是以奇奇幻幻,撰出全册,当在野史之列,不应作戏曲观。”
读完全本,初见时读书名感受到的的香艳完全被打散,留下的有沉重,有悲哀,有庆幸,不变的是一份侠气。这份侠气带着忠义,好似让我变重了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