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
愚人节的“愚”,在汉语中是一个形声字,也是一个会意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部分表音,下面部分表意。同时又是一个会意字。“心”指心智、性格,“禺”原意为“山的角落”,引申指“闭塞,不通达”。“心”和“禺”联合起来表示“性格孤僻,喜欢钻牛角尖”、“不谙人情世事”。一般指常年野居,很少和世人接触的人,他们不但消息闭塞,还养成了孤癖的性格,人们和这样的人很难对话沟通交朋友。
做个愚人,挺好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是作为动词来用,指用恶作剧的方式捉弄别人或者被别人所捉弄。就像愚人节中的“愚”。不过这背后也暗含两种不同的动机,一种是善意的,只是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玩笑中哈哈一乐,彼此放松,消解了生活中许多烦恼与郁闷。还有一种是恶意的,愚人出于一种故意,既可能源于幽暗的心理,也可能会出于肮脏的灵魂,捉弄别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心私欲。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设计下套,挖坑造陷。
还有一种用法是作为形容词来用。表达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贬义,一种褒义。贬义不难懂,就是就指笨、蠢、劣、顽、痴等。一种是褒义,古人自谦时会称自己为愚。而古代有一种生命智慧就是愚,源于老子,他说“大智若愚”。这是一个成语。《词源》里这样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做个愚人,挺好按照后人对《道德经》的解读,大智若愚的若愚,指一个人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技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不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做个愚人,挺好说白了,人可以聪明但不要过于精明计较,做事,靠谱踏实比什么都重要;做人,厚德载物,宽容厚道是立身之本,表面上看“笨”是一种智商不足,实际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聪明的人,不会刻意张扬本色,不会轻易揭穿他人,不会随意虚张声势。就像智叟不智一样,愚公并不愚。否则毛主席也不会写《愚公移山》让大家学习。
这个世界,做个愚人也很不错。谦和低调。智慧和才华就像镶嵌在天空中的北斗星,只在入夜迷茫时朗照。行走在五彩缤纷、诱惑多多的尘世间,方向是坚定的,心地是宁静的,灵魂是清纯的,眼睛是明亮的,步履是稳健的。
I'M小小疯子,一个爱笑,爱闹 爱真实的憨妮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