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学家,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因此也称王阳明。在哲学上,他独创“心学”,提倡“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官场上,王守仁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朱辰濠叛乱而受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当驿丞,主管驿站事物,相当于现在县里的接待办主任。在此期间,他写了一篇《瘗旅文》,记述了一件很惨的事情。我先把这件事复述如下:
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个京城来的小官,不知姓氏,携一子一仆,路过龙场,借宿在当地苗人家里。作者想进去询问京城的事,但因当时下着雨,天又快黑了,就没有进去。第二天一大早,三人就走了。
中午时分,从蜈蚣坡回来的人纷纷在传,破下死了一个老人,另外两人守着老人的尸体痛哭。傍晚时分,又有从蜈蚣坡回来的人说,坡下死了两个人,还有一个人守着量具尸体在哭。第二天早上,又听说蜈蚣坡下有三具尸体。
作者一开始就知道死的人是京城来的那个小官。在得知三个人都死了之后,他不忍心他们暴尸荒野,叫上两个童子拿着铁锹前往蜈蚣坡,打算把三个人给埋葬了。
读到这里,我就想不通了,作者听到老者死后,为何不及时派人前去查看?这样不就可以救活老人的儿子和仆人?为什么非要等到三个人一齐死了才去埋葬?
在悼词中,作者说:“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人遽然奄忽也。”
这种解释虽然合理,但仍旧不能打消我的疑惑。当作者听到老人儿子也死了的时候,应该想得到剩下的那一个可能也有生命危险,应该要作出反应才对啊!
在悼词中,作者因为三人的死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顿生兔死狐悲、天涯沦落的感叹,哀人哀己,读来确实很有感染力。
但我实在弄不明白,作者明明可以救活两个人,而要眼睁睁看着三个人死去。这估计已经成了“人类史上的未解之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