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2年,日本天正十年,此时的织田信长已经如日中天。
这个当初被人称为“尾张大傻瓜”的年轻人,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略美浓、除今川、败上杉,灭武田。时至今日,他已经是日本战国大名中的最强者,在日本已经无人能敌。
这个岛国,眼看就要被他统一。
然而就在成功近在眼前的时候,他的部下明智光秀突然背叛,率领一万多人进攻不足两百人的本能寺。织田信长猝不及防,在力战不敌之后自尽,倒在了几乎可以触碰到的终点线前方。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背叛,不仅是织田信长本人没有预料,就连后世的学者也无法理解。在本能寺之变前,明智光秀在当时是一个关云长一般的人物,他会做出这种事情简直是匪夷所思。因此对于明智光秀反叛的原因众说纷纭,多达十几种,但都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这里我不想讨论明智光秀背叛的原因,只是想说明任用光秀这件事并不是织田信长的失误,他的背叛完全是无法预料的。
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个人无法主导的失败因素,因为明智光秀平日里的表现证明他是非常可靠的。如果不信任他,那么别人也更加难以信任,但是想要打天下,手下没人又是不行的。
这件事放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一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工具存活,通讯需要手机,做饭需要炊具,出门需要坐车,但是上述这些东西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过事故,甚至有致死的案例,你能够保证这些东西百分之百的安全么?既然它们不安全,你能够将它们弃之不用么?
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到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尽量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安全系数高的产品。但这些东西就像是明智光秀一样,看上去是十分安全的,是完全可以放心的,但是你根本预料不到它会因为何种原因稀里糊涂地出了事故。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有什么办法,到这种程度就只能认倒霉了,其实这说得很对。
认倒霉就是你接受了使用这些东西所带来的风险。因为你已经努力将这种风险将得很低了,再怎样也不可能将其完全将到零,到了这种程度,除非你永远不使用,否则就只有接受那可能性微乎其微的风险。
其实织田信长是认可这种风险的。十多年前的桶狭间之战,当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实力远远强于自己强大诸侯,开战之前,信长跳起了幸若舞《敦盛》,同时唱道:
“人生五十年, 如梦亦如幻。 有生斯有死, 壮士何所憾。”
当时他便对战争的风险表示出了认可和接受。争夺天下不是儿戏,随时随地可能丢掉性命,一旦你选择加入,就必须面对那个最坏的结果。
而当他在本能寺中获悉光秀已经背叛的时候,只是平静而冷峻地说道:“没有办法”。最后在身上负伤,自知无力回天之后,便从容地退回屋中选择了自尽。
可以说他死得从容,死得坦然。
他不是没有努力过。桶狭间大败十倍于己的敌人,三次粉碎众多势力联合起来扼制他所组成的“信长包围网”,这些都是他一路拼杀的成果。但是面对眼前的状况,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尽力了,这次失败完全是意外,并非他的决策有过错,既然如此,接受它也就罢了。
学会接受失败是一种必要的能力,因为成功是中概率事件,谁也不能保证它会百分之百实现。既然无法保证能够成功,那么就要考虑到失败时所应该采取的对策,该如何处理这个失败,以争取下次的成功。
其实相对于成功来说,失败的经验才是最为宝贵的。前面说过成功具有偶然性,一次成功很可能是在正确的时机采取了正确的行动。但是你能够模仿那样的行动,但是却不能保证那个正确的时机会再次出现,一旦时机不对,那么同样的行动就会变成了错的。
而失败则不同。只要分析出失败的原因,下次就可以尝试去避免,通过不断回避错误选项来提高你成功几率,比起盲目复制他人经验要有效得多。
因此不必去执著于挖掘他人的成功秘诀,敢于尝试并且勇于面对失败,最终才可能获得成功。
信长公连死都能够轻松面对,我们的小小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