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省立医院体检。鉴于对老城区停车难的深刻认识,决定乘地铁,四号线转三号线再转二号线即到。
四号线人并不多,一站后下车转三号线要上扶梯走上大概三百米再从另一个扶梯下到三号线地铁上。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这么复杂的转乘,所以当时从四号线下来的时候是不知道该如何转三号线的。但仅仅是几秒钟而已,我就知道该怎么走了,因为所有下车的人都在挤扶梯或是上楼梯。
接下来的四号线也不需要寻找,因为这时身边的人自动分成两波,一波掏手机往一个方向走——肯定是准备出站了。而另一波几乎都是脚下生风般涌向一个方向——那里一定是三号线地铁口。我跟着这波人走,前面的人跑得很快,后面的人很快从我身边跑到前面。不觉间,我也跑起来,顺着人流往前跑,完全忘记了我是去体检的,要尽量保持平和稳定的身体状态。
大概七分钟后,三号线转二号线。有了经验的我一下车就跟着人流跑起来,不费劲儿地上了二号线。可是,车子到了下一站之前,我听到语音播报,发现自己坐反了方向。原来,只顾随大流,跟着大家跳上这班即将开动的车,根本没有顾得上看方向。
“新柳拂堤飞花撒,漾漾生波逐水流。”心里冒出这句诗,没想到自己真切体会到“随大流”的感受了。不及懊恼,到站下车,反坐去往省立医院的车。多出来的时间刚好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平复一路奔跑慌张的情绪,顺便复盘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跟着人流走,少了寻找的麻烦,少了独自一个人的孤单,少了观察思考的复杂,似乎省事省力省心。然而,所为何来?欲往何处?出发的初心、此行的目的都随着大流流逝不见了,相应反生出不相干的追逐攀比、焦躁不安。
关于“随大流”,出自《取经》:“唉,算啦,算啦,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 看来这是一种从众心理,是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其显而易见的益处是趋吉避凶。
然而,现实生活中它更多指向一种盲从心理,进而滋生个体的焦虑感和压抑感。除了乘车,还有买车买房的攀比,孩子入学择校、成绩提升辅导等,“大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当然,“大流”的存在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能在其中积极学习他人经验,减少甚至避免失误。同时,也要能客观冷静看待“大流”,独立思考,遵从内心 ,接纳当下的自己,按自己的节奏来,有信心做不完美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