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主动的呢?不知怎的,我是记得挺清楚的,9岁那年,在小学三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
那时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会常常让同学们上去表演,一个小品,讲个故事,说个笑话,都可以,我也是积极参与者之一。我会认真记下故事上去讲给同学们听,也会召集同学一起表演小品,我至今还记得被叫上去前的紧张和表演时的激动。
但在9岁那年的那堂课上,虽然我已经准备好了节目,但突然间,脑子里有个声音把我按在了座位上:这又不是强制的,没人逼你表演,你坐在下面看别人表演多轻松啊,还不用那么紧张。于是那节课,我死死地粘在了凳子上。那之后,我就很少主动了,因为我意识到,没人逼我那么做。
02
“没人逼你这么做”,这个想法的逻辑是这样的:
- 没人逼我这么做
- 不这么做,我自身感觉还挺舒适的
- 看着别人做也挺好的
- 嗯,我没做也没损失什么嘛
其逻辑漏洞在于,你不是没损失什么,而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得到什么,因此你连损失了什么都不知道。
其实也这也是让全球的安全教育专家头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人们知道,他通过安全训练,避免了某次尚未发生的灾难呢?
同时这也是让经济学家头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人们知道,某个经济政策虽然刺激了一方面的经济收益,但也限制了另一方面的尚未发生的经济收益呢?(Hazlitt的一课经济学里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解)
我的意思是说,你不主动,连自己失去了某个本应是你的,但尚未得到的东西,都不知道。
03
“没人逼我这么做” 这个错误的概念让我们失去了多少东西?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脑子里有些不清晰的甚至错误的概念,比没有这个概念更可怕。
《Beyond Feelings》这本书里,在“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这一章节中说到,我们往往被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东西所误导。
讲08年金融危机的电影《大空头》,在其开篇就引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即,让你陷入困局的并不是你不知道的东西,而是你自以为知道的东西。
19世纪的诙谐作家John Billings也说过同样的话。
John Billings04
在一次分享会上,一位朋友说,你不主动,哪里来的故事?是的,如果你是一颗埋在沙子里的金子,你自己不主动往外爬,谁能看见你呢?毕竟伯乐比千里马还稀缺呢。
“主动”其实并不难,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件事很难,往往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身边的人把那件事做成。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朋友,金马,他的主动让我倍受鼓舞。他是程序员,李笑来老师的一句话,成为了他的灵感来源,并且他真的做到了。笑来老师说,
我现在尽量只买电子书,转成epub存在硬盘里,读书的时候专心读,有用的地方刻意记住几个关键字,等到要用的时候,全文检索一下就好。
金马同学用心琢磨这句话,主动做出了“笑来搜”(xiaolai.co)这么个好东西,契合了笑来老师的需求(我想也是绝大多数深度阅读者的需求吧),并且主动邀请老师使用。嘿,笑来老师用得还挺顺手的,对这个作品大加赞赏。我想这就是所谓的“Serendipity”,意外的惊喜,是靠金马同学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主动,争取来的。
受到这件事的鼓舞,我最近加入了“007不写就出局”写作小组,成为了9班的第一个值月生,在班长发出召集令的第二天一早,我就带着策划搞报名了。我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什么,但我知道,一个月后,我会是收获最大的那个。
若是换在以前,我是不会行动的,我甚至会认为这事与我无关。还好,我开始意识到,我们错过,往往只是因为我们认为那件事与自己无关。其实生活在这地球上,没有哪件事情可以完全与我们无关——亚马逊丛林里一只蝴蝶振翅,两周后或许还能引发德州的一场龙卷风呢。
05
分享几条我的关于主动的方法论:
- 主动给自己揽事儿。不畏惧去做自己害怕做的事情,翻过山丘,就是成长。
- 主动寻找战友。与你价值观相同的人散落在人群里,你不主动,只能擦肩而过。
- 开放的心态。尝试去理解那些即使你不认同的事物。
不要被错误的概念带入困境,希望你也能因为主动,而得到那些本应属于你的东西。当你认为某件事与你无关时,你要知道,你可能正在错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