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上班这点事儿
学会接纳对“不确定”的恐惧

学会接纳对“不确定”的恐惧

作者: 34874ba23425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23:09 被阅读127次

前段时间,和身为HR经理的好友聊天。她挽着我,沿着卖场走,两人平缓地聊天。

我问她,如果离开一份工作,你首先会干什么?

她睁大眼睛,有些夸张地释然,回我“当然好好休息个两个月啊。”

我心下一惊。就像一份撞击,我本能地在心里叹了一句:竟然如此不同。

我不行。如果离开一份工作,不超过三天,我一定会需要投入新的工作。有衔接,被等待,证明自己在安全稳定的领域内,自己才可能有那么一丁点如好友释然之下的放松。

也许你会说,是不是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环境境遇不同?

不是。好友和先生仍在还着房贷,每个月还有来自老人和小孩临时状况发生的压力。可她工作十年,每个换工作的时机,她都会闲适地让自己好好休整一段时间,短则半月,长则两三个月。这期间,她不投简历,不找不面,只安安心心投入生活。

我的朋友圈中的另一位九零后的朋友,是个极少数的女“码农”。她自己说其实写代码的工作很枯燥,所以每个阶段她都会任性地辞职,放肆地玩十天半个月,然后再就职,如此往复。

以前,我会认为,他们是很懂得调节自己,平衡工作跟生活的人。

可后来发现,不单纯是。这份懂得的背后,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份莫大的安全感,以及对“不确定”的未知安然处之的心态。

❀❀❀

我是个很没安全感的人。具象到经常会莫名害怕。进入新的领域首先会觉得不安。隐约中似乎总有一份恐惧感在作祟。

我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也知道哪些方法可以应对害怕之下那些具体问题的应对和操作。可那份不安全感的恐惧依然会如影随形。

前几天和朋友窝在KTV里聊天,背景音乐是窦唯年轻富有张力的嗓音。

他问我,你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公司上班呢?就不能想自己做点什么?

那一刻我本能地浮现一个答案:嘿,拜托,我已经三十岁了(折腾不起了)。互联网有个不明文的规定,过了35岁的人不再录用。这是我最大的恐惧来源。

也就是我已经不再是年轻的小姑娘了。很多人力资源经理盘问到最后,总会来一句:那时你年轻,没有家庭没有孩子,当然会有精力往前冲,可是现在是否家庭才是重心?你怎么看待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紧接着是一系列对于岗位压力的盘点,甚至会刻意夸大加班和项目的艰巨性。是的,他们无非就想说一句,嘿,你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和缓都写在脸上了,快速地节奏你没有力量跟上的,还是找份顾家不累的工作凑合吧。

他问完我,我同时闪出这份答案的那一刻,感觉时间怔住了,我自己也怔住了。是的,为什么会是找工作?以及一定要进入一个公司里寻找归属感?

这么想的人,到底都在害怕什么?或者说,这份害怕和恐惧未知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

我想得回到这个问题的对立面。很多人会跳开一份工作,比如离开体制,离开一眼到底的职场生活,很多情况下答案大都相似,就是害怕重复和漫长的如白开水一样过于无味和稳定的人生。

人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一方面惧怕一眼到底,一方面又害怕折腾和改变。

《十三邀》中有一段对话,许知远问罗振宇:但凡健康的人也会有焦虑,你的焦虑是什么?

罗振宇回答:其实人都是在一个非舒适区的。舒适区里是呆不住人的,他一定会活得极其的灰败。

其实我一直对罗振宇这类人是带着疏离和佩服的,疏离是他一定是与我截然不同的人,佩服是这份截然不同恰恰在于,他自然流露出来的一幅“爱咋咋地的姿态”,看似傲慢,实则没有一颗稳固的内核和极强的安全感,很难有如此对于外界不care的些许痞性。

回到上面他们的对话,许知远的那句“凡健康的人都会焦虑”以及罗振宇说的“人大都是待在不舒适区的”。

坦白说,听到这两句话,我是欣慰的。至少证明我不是一个“少数人”。

焦虑,在漫长的时间里,就像我摆脱不了的影子。

想到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我会整夜整夜睡不着;在我还单身的时候,我会无限恐惧,我持续单身的状态;看不到明朗未来的时候,我会慌张前路未知。

所以,让我重新做一个大的改变,安全感缺失的恐惧就会像洪水猛兽一样袭来。

心理学上有个有意思的对于人格的界定和分析:分裂——害怕失去自我;忧郁——害怕分离与寂寞,万般依赖他人;强迫——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熟悉的事物;歇斯底里——害怕既定事实,专断自为。

也就是这份经验归结而来的人格的四种类型,其实也是恐惧的基本形态。换句话说,当我们害怕面对,恐惧改变,这些种种都有一个前身,即每个人的性情与环境与过往有关。

我们害怕什么,恐惧来袭的规模和强度都涉及到过往遭遇的经验,甚至追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那些在不稳定的成长环境,或者父母争吵厉害,或者长久不在父母身边等等状况,内心的状态是一种极度不安全的状态。

因此,会特别需要安全的保证,害怕变化、未知和种种不确定。

我并不是说一切原因一切不好就一定是原生家庭造成的,而是所有的追溯和推断,会让你更坦诚面对真实的自己。

一个内心安全感不足的人,会把坏的感觉赋予未知事物,因此会充满着恐惧;相反的,那些内心安全感充足的人,会把好的感觉赋予未知事物,因此充满积极的期待。

人生通常玄妙的地方就在于这些“定数”。就是一个人的经历经验,行为模式和生活的内容,形成的人格和个性,这两者会在漫长的人生中左右我们对一切的认知。

即便我们知道这份认知它一定不完整,甚至带着片面性,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而发生改变甚至被重塑。

但人生很多事等不到我们认知完善的那一刻才发生。

每一个问题产生,每一个决定发生,都是基于我们当下的认知,所采取的行动,于是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 

思考这一切的意义对于我们做出一个决定的直接帮助触发不大,可它却是那个“症结”。

也就是,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就是恐惧的波涛汹涌之下,势必涌动太多不确定的因子,他们是让我们害怕、慌乱的所有原因。

也是我们这一生中,但凡我们跨出舒适区,必定会遭遇的“不得不”。

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面对它。那天朋友问我,休假的这几天为什么不出去旅游?我说,选择休假是因为到达这样的阶段,焦虑感又开始冒出头,旅游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知道症结在哪里,这段时间,我必须朝夕和恐惧感相处,我需要先学会如何安抚它。

在我现在的阶段,我时常需要肩并肩和它靠着,面对面与它相望。有时它狰狞,我会试着说服自己去习惯它的恶意。因为它是我无法摆脱的一部分。

所以当我恐惧,面对一切不确定的未知,首先我先坦诚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克服它的办法,如果暂时没有,那就认可自己的狭隘和片面,承认“完美”的不可期。

然后开始想着去找到原因,先把让我恐惧的理由一一梳理。然后试着去找到解决它的办法。当然,没有完美的办法,甚至还会走弯路。

时间,有时就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他有趣在于当你想要做出改变,等你日复一日一点点去靠近那个更好地达成的临界点,会发现你对事情的认知不自觉上升到了另一个维度。这一点于我很受用。

其次,试着让自己喜欢“慢慢”的姿态。有时候我们无法一脚就踏出舒适区,那就慢慢撬动,先看看那其中的一角的天地到底有什么,坚持让能力有限的自己追求完美,然后以一万小时定律说服自己,去慢慢内化那些不符合本质的东西。

❀❀❀ 

嗯,其实外面什么也没发生,自己就跟自己干了惊天动地的一仗。

相关文章

  • 学会接纳对“不确定”的恐惧

    前段时间,和身为HR经理的好友聊天。她挽着我,沿着卖场走,两人平缓地聊天。 我问她,如果离开一份工作,你首先会干什...

  • 【格局】学会接纳不确定因素

  • 第18天

    恐惧是什么 恐惧是身体的战栗,恐惧是内心的煎熬。 恐惧是对当下的不接纳,恐惧是对未来的未知。 恐惧是无所适从,恐惧...

  • 第6次咨询

    接纳不确定性 来访者 一 世事无常,学会接纳意外的发生。 二 降低期待,牢记初心,不断约练,乐在其中。 三 关注...

  • 《感受爱》笔记

    学会识别两种感受:爱、恐惧。 爱:快乐、充盈、受保护、接纳、开放、平静、专注、放松, 恐惧:打、跑、僵。 当你感受...

  • 1月22日学习分享

    学习内容:《即学即用的职场说话课》 不要试图克服演讲的恐惧,要学会接纳恐惧,然后适度的管理恐惧。 一个原则四个方法...

  • 恐惧与无知

    所见: 恐惧都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 ——罗宾生教授《思想的酝酿》 所感: 恐惧来自对生活事物的无知,对未来的不确定...

  • 世界的底色是不确定性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人类社会认知的动力,不确定性源于信息约束条件下人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在任何时代,化解对不确定性恐惧...

  • 佳鸿妈精英培训第十天收获:

    1.不管怎样,我们对孩子要有100%的信心。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学会对孩子温柔。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学会接纳,接纳自己...

  • 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休息少,30岁后的我该如何缓焦虑的情绪?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李嘉诚 焦虑就是来自于我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担忧。因为我们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接纳对“不确定”的恐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vp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