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异数。他短短46年的生命中,有长达11年的时间是在狱中度过的。从1929年起,他写作了长达2848页的《狱中扎记》。《狱中札记》维护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态度,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构成了有力冲击。
“实践哲学”一语最早是拉里奥拉涌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葛兰西对此表示完全认同。实践哲学既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又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超越。将唯物主义确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这是自第三国际时期以来的主流。当前中国官方哲学中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一主流的体现。这实际上是布哈林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葛兰西却敏锐地觉察到它与真正马克思主义的背离。
他指出,布哈林的唯物主义根本不是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超越,而是直接倒退到普通大众的常识。他注意到,现代社会普通大众和知识分子明确的分离,普通大众在哲学上处于常识立场,而那些纯粹的知识分子则自觉地采取了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葛兰西所说的这种大众常识正是50年代以来乃至现在中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当官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科学,看作是对封建迷信的反驳时,只是确立了常识的立场。葛兰西指出,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直接把普通大众的常识当作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评。他们的路线仅仅是:从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开始,终止于常识的简单接受。
常识的立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其实是一种宗教立场。“在常识中,是现实主义的和唯物主义的要素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是粗糙的感觉的直接产物……这些要素是迷信的和非批判的”。也就是说,这种常识表达的结果是唯物主义的,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意识,而非哲学。
曾经一段时间,我们把先有鞋子还是先有对鞋子的意识看作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并且认为每个人都能进行哲学思考,这实际上是一种常识感觉,已经和哲学互不相干了,也必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取向。怀着这种观念,我们把“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看成是非常荒谬和可笑的。这只能归结为时代的因素和政治统治权争夺的因素。
为了说明这一点,葛兰西特别提到了“外部世界的真实性问题”。他认为,常识信仰的核心在于公众“相信”外部世界是客观地真实存在。问题是这个“相信”来自于哪里?葛兰西认为它是由于公众对于外部世界真实性不加思想批判的信任,这宗教信仰是一样的。不用怀疑,直接相信。
葛兰西认为唯心主义哲学恰恰是对这种真实性的最佳回应。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现实世界是人的精神的创造。也就是说,唯心主义哲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最高成就,已经自觉地通过工作来改变和创造世界,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人自觉地通过工作来改变和创造世界的。
一方面,葛兰西承认思辨唯心主义是现代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思辨唯心主义没有真正完成现代文化事业,因为现代文化的“内在性”原则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唯心主义哲学强调现实是人的精神的创造,这就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变成了一个内在于人的创造性过程,因此它关于“现实”的主观主义的概念所表达的已经是内在性的原则。但是唯心主义采取了一个思辨的形式,它只是哲学上的浪漫,不具有真正的革命性。
而实践哲学则是对思辨唯心主义的超越。他指出,马克思首先是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李嘉图关于规律的思想的帮助下完成实践哲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体现在用历史性上层建筑的概念扬弃了思辨哲学的抽象性。李嘉图的影响就在于他使马克思看到了规律的历史性。一旦看到规律的历史生成性,马克思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学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就是说,实践哲学作为对规律历史性的认识,它本身具有扬弃规律的革命性。因而,实践哲学也就超越了思辨唯心主义,从彻底上贯彻了内在性原则。
如果说唯物论是一种宗教的立场,唯心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立场,那么实践论就是一种历史主义立场。它把一切都内化为人的历史,并且阐明了人对历史具有的主体性,从而推动人们进行改造历史的活动。
尽管马克思使用了“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这样的词来表称自己的哲学。但是这个“新”在哪里?“实践的”又是指什么?
现在,站在葛兰西的立场上,我们就能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观点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涵义。“解释世界”是以往哲学家用来标识世界,表达世界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贯彻内在性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反映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本体论哲学,而是从根本上变革社会,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实践哲学。
我们也更能理解“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一语的真正含义。
葛兰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的重新解读标志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的转变。这也就是说,葛兰西已经不再用唯物主义这样具有本体论特征的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角。当前中国唯物主义研究仍然采用布哈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解释,已经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自身缺乏革命性和创新性。
注:本文是对《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陈学明等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所作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