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中学习,这个道理都已经说烂了,但有多少人能真正从错误中学习?恐怕很多人都是一不敢犯错误,二犯了错误不敢面对,给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
这正是作者在<黑匣子思维>中要谈的话题. 这本书是糖豆学院刘主编阅读课的最后一本书,从书名看也很吸引人.用刘主编的话说,这本书伴随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让他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吸取教训,进行第二次创业.
但这本书对于我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来说却没那么深刻.因为我就属于那种不敢犯错误的人,所以基本没有机会从错误中学习. 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打算给自己先发20张宽恕优惠券,有效期为一年, 然后就期待到年底来个质的飞跃.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用作者的话说, 我们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对待失败的态度. 书中举了航空业和医疗业的例子进行说明. 飞机失事伴随着的是人员牺牲, 如此严重的后果让从业人员不敢掉以轻心, 他们充分利用每一次失事对黑匣子进行严格仔细的分析,从错误中学习.美国联合航空173号航班失事造成10人遇难,但从中吸取的教训拯救了千万人生命.这就是本书所说的"黑匣子思维”.它指的是一种对经常可以在失败后总结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而医疗业则不然.医生的权威毋庸置疑,即使犯错那也是病人的不幸.因为医生需要维护自己在本行业的名誉,不能或者不敢随便承认错误.因此医疗业的进步远远不及航空业.之所以人们认为空难比医疗事故多,是因为医疗事故很少会致人死亡,很多错误是无法跟踪或显现的.
当错误发生时,人们倾向于给自己找借口,搜肠刮肚寻找回击的理由,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甚至从错误中学习.这是人类的认知失调, 形容我们的信仰受到挑战时内心感受到的不安.为什么邪教关于地球毁灭的言论非但没有让那些信教者退出, 反而更忠诚于他们的领导者? 为什么当有人被定罪时,人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法律是没有问题的,几乎没人认真的去检验法律制度的可靠性? 这就是认知失调. 人们不会轻易的挑战自己的信仰, 他们为此付出很多, 所以会强烈的保护自己的信念,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 当我们的思维进入这种模式时, 也就是作者提到的闭路循环, 将想法与信仰保护起来,不去面对失败.
但人类是要进步的, 个人也需要成长. 这就需要有试错的勇气和从错误中学习的黑匣子思维. 那么,纠正了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后,该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呢?
作者提到了重复与对照, 关注边际收益, 和创新等方式. 也引入了一系列概念,如自下而上,叙述谬误, 精益创业, 随机对照试验等等. 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尤其其中的引用非常多, 无论是名人名言, 数据, 或者名人故事. 如果注意力不够集中,就不容易发现书中的主线. 总体感觉非常杂乱.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那些真理名言. 可以保留并经常思考, 发人深省.
在谈到边际收益时,作者有句话是:如果你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他们结合起来,你将获得巨大的进步.这其实就是刻意练习最核心的观点.在讲到创新时, 作者提到人们总以为创新是一项神秘的活动.他们觉得创造性的想法凭空出现,纯粹是思考的结果.他们认为创新是偶然发生的,特别是发生在天才身上,但这其实大错特错.创新是需要投入大量工作的.同时也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创新是怎么发生的,才能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这个世界来说都是如此.而提到进步时,作者说技术进步是通过科学理论和实用知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者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然而我们常常会忽略麻烦, 复杂, 自下而上的变化, 因为居高临下的眼光看世界比较容易. 我们更愿意站在高处理解世界, 而不是从低处出发.
总之,我把这本书归结为不太友好的一本书.证明大家都不知道的真理很容易,但本书要证明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真理, 所以需要引用大量数据和引言,还好有很大一部分是实例,不然看着容易昏昏欲睡.
如果你曾经失败了,走不出失败的阴影,或者你像我一样不敢尝试失败, 那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