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8-03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教学2

2022-08-03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教学2

作者: 莜薇 | 来源:发表于2022-08-03 22:39 被阅读0次

    二、对策

    对策1:致力于更具体、可操作性知识的开发

    哪怕是2017年启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修订,也有些专家提出按科学的模式建构课标知识,也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因为表面上看起来是知识的更新,但本质上是教材编写习惯的改变,积习难改,不要试图希望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出现颠覆性的变革,你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去改变已有教材中知识的不足。

    举例:    

    怎样开发语文教材中的知识?

        知识精细化的两个策略

            1.细化:分层、分点

            2.例析:知识例文化,为知识找到典型化的例文

    一个知识点,一个例文,让教科书中的知识变得  ——精要、好懂、管用

    示例: 什么是好的描写

    第一步:描写标准的分层。按不同的水平分出不同的层级

            基本要求:具体

            较高要求:生动形象

            最高要求:传情达意

    知识细分:描述具体的表现

    对知识进行分层,如学习扩写,基本合格的扩写是怎样的,比较好的扩写是怎样的?达到最高要求的扩写是怎样的?

    (任务二:对六册教材梳理的写作知识进行标准分层,表格式)

    第二步:对每一层知识的具体表现予以描述,描述具体的表现性特征

    基本要求:描写要具体

            1.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

    2.展示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氛围等近景特写镜头

    选择一个精当的例文对上述知识进行演示,如:

    例析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珍珠鸟》)

        (符合第2点,细节的动作、神态的近景特写,第1点没有展示,需要再找精当的例子)

    较高要求:生动形象

     1.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

        2.善用修辞,尤其是比喻;

    例析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萧红)

        萧红的文章很少用形容词,因为形容词不够具体形象的,如形容一个人胖,胖这个形容词就很抽象,300斤的胖和80斤的胖有何不同?可用名词和动词来描绘,而不是用形容词。

        本句鲁迅刚睡下的样子。站、停,两个动词表现鲁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状态,表现鲁迅的忙和累。

        美国有一位新闻写作的高手要求自己在一篇新闻稿中用的形容词绝对不要超过3个,我们也可以提醒学生写一篇记叙文规定形容词不要超过3个,逼学生学会用名词和动词。

    (任务三:阅读萧红的作品,找出精当的名词和动词、比喻30个)

    最高要求:传情达意

     如何传情达意,全部奥秘在于细节的选择,选择一个高明的细节甚过对细节的描写。无尽的意味都在细节中了。

    例: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

    “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

    “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

    “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象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

    “明朝会,明朝会。”

        说完了就咳嗽起来。许先生被惊动得从楼下跑来了,不住训斥着海婴。

        海婴一边哭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

    “爸爸是个聋人哪!”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孙绍振评价很高,每次读到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一个语言的细节:鲁迅的儿子海婴每晚临睡时要向爸爸妈妈告别,告别的这句话特别有深意,“明朝会”,这样的告别普普通通,就如平时向家长告别“我走了”这样的语言,但是要发现在生命的最后有人跟你说“我走了”的时候,这个意味就很深了。把这样一个语言的描写作为文章的结尾,写了生命尽头的鲁迅和他少不更事、天真无邪的儿子的一场告别,海婴每天晚上临睡时一定跟爸爸说“明朝会”,萧红把海婴的话一句一句重复,在重复当中写出了海婴的天真无邪,他一定要等到爸爸的回应,许先生“被惊动”“训斥”是一个成人明白当时的状态,海婴在父亲的病情中是一个局外人,写出了天真无邪的儿子和病重地挣扎着想勉励儿子的父亲的状态,用“明朝会”的重复写出了父子间的亲情,也写出了生命的无常。这段话非常感人。这就是细节描写,好象不大用力的描写中让读者潸然泪下,这就是一流的写手。萧红是很厉害的写手,当初写这篇《回忆鲁迅先生》时萧军并不理解,萧军:这也叫纪念性文章,不符合中国人对伟人纪念性文章的模型,应该是歌功颂德,写这个人的生平功绩,而萧红却写这样一个生活平常,好像完全不在歌颂鲁迅,写的全是生活的细节。但历史证明这篇文章是经典的散文。

    (可将这段话与《父亲的病》中鲁迅父亲临终时的表现进行对比阅读)

    (我想到了爷爷过世前的嘱托,让我赶快回学校去,你这么忙,学生都等着你呢)

    (任务四:阅读孙绍振相关作品,收集名家作品品评50例)

    修辞的最高标准也是传情

    我们日常在教修辞时,尤其在教比喻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告诉学生本体和喻体要相似,重要的是: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喻体,与他所表达的感情到底有什么关系?而不是要着眼于文学喻体的相似性,这是最基本的。

        例1:朱自清写荷塘上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从相似性来说,亭亭的舞女的裙和荷叶并不是完全相似的。李海林教授说亭亭的舞女的裙下边是两条腿,荷叶的茎只有一根,从相似性来说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用“舞女的裙”来表达茶叶当时的情状,看到荷叶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时仿佛看到了飞旋舞蹈的女子,那是一种感觉。

         例2: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写主人公在等一位女子,七点了,女子还没有来,他等了很久,但没有不耐烦,一点都没有生气,从喻体可见,星星像“耳坠子”一般,等待时的甜蜜,一点不觉其苦,但觉其乐。“七点”是一种调侃的语气,“像一首小令”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喜爱,喻体很美。

        喻体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情感是如何看出来的?关注喻体。

        例3:魏巍的《我的老师》小时候蔡老师对我很好,嘴角边有一颗大的痣,可以有好多喻体来表达,中性:指甲盖大小的痣,西瓜籽大小的……作者用的是“ 榆钱大小的黑痣”,榆钱不单单形容痣的大小,喻体本身就是传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爱,老师的痣在他的心里是可爱的,这个比喻反而给人一种美感。

        喻体的选择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最高标准是传情,最低标准是相似。我们不能以最低标准来教。

    对策2: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习作

    学生的作品,是宝藏,是学情诊断最好的样本;要善于从学生的习作中炼制写作教学知识;

    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影响因素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不仅课堂互动如此,课外作业辅导也应该如此。

    案例:把“事故”变成“故事”:运动会随笔写作(童文兴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是从学生的习作中创生的。有一次童老师外出讲座,回来以后发现全班同学的随笔都写一件事情——运动会的4X100米)

    几年前,我们学校开运动会,女子4X100米接力比赛,裁判认定高一(1)班学生越线违规,取消比赛资格。学生们感觉被冤枉,抗议,罢赛,事情闹得挺大的。运动会结束后,很多同学都在随笔里写这次比赛。开始批改的时候我很郁闷,批批又是4X100米,批批又是4X100米,感觉很无聊。但是批到10来本的时候,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契机。什么契机呢?就是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情,你怎么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写成一篇好文章。(学军中学 童洪星老师)

        学生的文章中肯定有明显地层次差异,进行设计教学

    教师怎么教?

    学生都写运动会(学生群体性地书写事件)

    →教师发现教学契机(把生活事件变成笔下文章,有不同的方式,大量学生是无意识的)

    →选出三篇文章

    →课堂讨论比较(写作课的最核心环节)

    →学生掌握原始生活素材处理的三种方式(三种基本路径)(落实三个知识点)

            1.实录

            2.虚化

            3.不仅虚化,而且典型化

                可以与生活完全粘在一起,也可以与生活保持距离。

    写实的例文:《论中国公平》

        “第六道,高一8班!”惊愕充斥了我们四个女生。为什么不是高一1班呢?我们没有入决赛吗?显然成绩单上高一1班赫然是第六名。我们冲到检录处,不解地问那些老师,可每一个都是不耐与厌恶。“我们怎么知道?!问总裁判长去!”为什么!不停的愤怒从心口涌上,眼看4×100米高一女子即将开赛,而总裁判却是大手一挥,将我们像赶苍蝇般赶走。一个原因都没有!依旧是“为什么!”

        泪水从眼眶哗地流下,这不仅是愤懑,更是对如此判审的一种失望。忽地有人跑来告诉我们误判,说是可以上道啊。可,哪里还有我们的位置呢!不知哪来的人早已挤开了我们。……

        都说学校是小型的社会,如此不公平的行为难道没有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吗?并不是只有我们一个班,每年每个年级都有多少个班被误判,可笑的是,竟然连证据也无一二,只单凭裁判一句“我看到了”就妄下定论……

    ——骂文 事件—委屈—谩骂

    虚化的例文:《森林运动会》

        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

    下一个项目是4×100米,每支队伍都派出了4名选手,瞧,她们向我们迎面走来。1号队派出的4只兔子站在了跑道上,等待比赛的开始。在操场的终点处,整整齐齐地坐着一排狗。它们是谁?当然是裁判。手中拿着计时器,俨然一副正义的模样。兔子们排在预赛的第一组比赛。看!比赛开始了!

        ……

    兔子们兴奋地来到了检录点,检录处的裁判狗却说:“决赛名单上没有你们,你们没进决赛!”兔子们不解,指着一旁的预赛成绩单说:“我们明明进了决赛!”裁判狗大吼:“我怎么知道!你们就是没进!”这一吼,把兔子位气哭了……

    这就是裁判?……这样的比赛公平性何在!裁判狗自己工作时开小差,谁来管?!……

    (把愤怒转化为对裁判的物化——狗)

    典型化的例文:《一次竞争“激烈”的运动会》

        第五十一届三界运动会在外界的广泛关注下如期举行。唐僧师徒四人作为东土大唐代表队选手参加比赛。自然,玉皇大帝、如来佛祖也都派出了各自代表队参加比赛,并且亲自出席并观看运动会入场式和九项比赛以示对运动会的重视。

        赛前,唐僧师徒四人对即将到来的比赛很是兴奋,一是因为运动会一年一度很是难得,二是因为师徒四人都参加了自己所擅长的项目,立场夺冠,就连白龙马也变回了人开形,参加了100米决赛。

     最先举行的是跳远项目的决赛,孙悟空随便一瞥,发现其他参赛选手根本比不过自己,自己轻松一跳,即可夺冠。但他仍旧认真地跳了。在万众瞩目下,他成功绕地球一圈,按道理,这是打破纪录的一跳,但裁判却示意该跳成绩为0,孙悟空连沙坑都没跳进。孙悟空立即上去抗议,但裁判的理由却很充分,你就是没跳进坑。孙悟空可不是好惹的主,立即选择罢赛,只可惜效果不大,没人理他。最后的冠军当然归玉皇大帝派出的哪吒所有。

     紧接着的是扔铅球比赛,猪八戒用尽全力将铅球扔了出去。五十米三!一项新纪录诞生了,猪八戒理所当然地排在了第一位,而玉皇大帝派出的托塔天王屈居第二。但意外却发生了,猪八戒尿检不合格,服用了禁药,但猪八戒这几天根本没服用过禁药,也不会使用含有禁药万分的食品,但尿检结果就在那里,并且组委会拒绝检查B瓶,托塔天王荣升第一,获得冠军。

     然后是8000米长跑,沙僧因为长期挑担行走,练就了极好的耐力,自信满满地参加比赛,只可惜比赛当天发烧了,但他仍旧抱着病躯参加比赛。虽然沙僧身体有恙,但底子在那,率先冲过终点,只可惜在过终点的一刹那,双脚一软,摔倒了。更神奇的事在后面,裁判认定摔倒是阻挡其他选手的行为,沙僧成绩取消,如来佛祖派出的选手获得冠军。也在这时,虽然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铁血男儿沙僧哭了,因为他的内心太憋屈了。

     最后是百米飞人大赛。赛前两大热门是白龙马和二郎神。枪声一响,选手们都像离弦的箭一样,风一般地冲向终点。白龙马率先过线,二郎神位列第二。但就在这时广播里传来了太上老君的声音:“经裁判组裁定,白龙马不属于东土大唐,此时参赛谎报参赛国籍,所以成绩取消,二郎神获得冠军。”

    所有比赛结束后,唐僧走向自己三位徒弟和白龙马身边,说:“你们不要闷闷不乐了,赛前唐朝皇帝就告诉我你们肯定夺不了冠军,领导们商量了,今年的冠军就都给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各自派出的代表队。我怕你们罢赛,所以才没告诉你们。”唐僧话没说完,玉皇大帝开始了闭幕式致辞:“这是一次团结的运动会,一次胜利的运动会,更是一次公平公正的运动会,各个项目都竞争激烈,每个选手都迸发出最大的能量,积极比赛。同时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的代表队位列金牌榜第一。最后,我宣布第五十一届三界运动会顺利闭幕!”

    一个好的老师能够从学生的习作中生成知识点,及时地教给学生。

    写作教学模型进阶版:知识从学生中来(知识不是既定的,不是教材中固定的,而是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的、研发之后教给学生,这样的知识更有效。)

    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挑选样本,把样本发给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学生去研究讨论分析,在讨论分析中由学生去建构知识与技巧,教师所做的是顺势点拨,不是大段大段老师教知识,而是学生读、讨论、讲,但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却非常扎实,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课堂干净利落,三个关键词拎起了整节课,用课堂上建构的知识与技巧来促进写作实践。

    对策3:教师要多教一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知识

        知识按照可迁移性价值分为三层:

        第一层级:关于写作定类的知识;(最高层) 方法论的知识

                        ⇧

        第二层级:对于写作目的、主题、思路、结构的运筹、决断的策略性知识(我应该写什么,我的文章要分为几个段落,我的分论点有几方面,是文章结构立意上的营造)着眼于整体

                        ⇧

        第三层级:关于文章写作的局部、细节、具体的知识,多以程序性知识的形式呈现(最低层)(如前面举例的描写的知识)

    你知道自己教的是哪一层级的知识吗?

    课例

    ——议论文的开篇技巧

            1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2引用名言佐证观点

            3事例对比突出观点

            4现象列举反向立论

                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第三层级?

                第三层级,格局不高

    公开课避免这样的课,尽量往第二或第一层次走,童洪兴老师的课就属于第一层级(原始生活素材处理的三种路径),属于方法论的知识。知道自己教的课在哪一个层级,如果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始终在第三层级的知识点上徘徊,学生是不会有太大的出息的。大量的知识在第三层级,但要努力沟通第二层级,勾联第一层级。

    示例

    2019年:话说家乡

    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

    (1)任选一个角度,可记叙、可议论、可说明……

    (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

    (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第一步 分类:(写作定类的知识)在哪个层次上写有可能拿到二类或一类的分

            1.美食介绍(食物)(哪怕介绍了80道菜都没有用)第一层次的文章

    有食物,便荡开去,一定是比第一类的层次高一些。(琦君的《春酒》、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昆明的雨》)

            2.风土人情(地域)

    3.乡愁文化(文化)美食是一段长长的线,把世界各地的游子可牵了起来。

            4.社会变迁(历史)

    (为什么会吃这样的食物,有何象征含义)(西北喜欢吃面食,杭州人为什么也喜欢吃面食,考究发现与明朝的一次人口大迁移有关,从山西迁往南方,可以从杭州的片儿川说起,讲到社会变迁,在美食的基础上谈历史)

    写作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讲写作定类的知识

                研究高考——五年来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分类

                                    思辨类:二元对立类思辨(非左即右)、

                                                    开放两可类思辨题(向左向右均可)

    (任务五:梳理近五年浙江省各市区的中考作文题,进行定类分析)

    第二步 决策:(策略性知识)

        1.是写一道美食还是多写几道?(动笔前想清楚)一碗片儿川(一道美食)(早餐——午餐——晚餐)第二层级

        2.描写家乡的一道美食 仿舌尖体 第三层级 描写的技巧、风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8-03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教学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be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