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可能了解苏轼的人对这首诗也会不太熟悉,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60多岁了,在经历了沧桑世事,经历了一生的颠沛流离之后,此时的苏轼已经是一位风烛老人,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这首诗更像是人将迟暮,一位老人对于人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第一遍读这首诗感觉很奇怪,为什么第一句跟最后句是一模一样的呢?其实这正是苏轼的高明之处。
苏轼想要告诉我们:庐山的烟雨跟钱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一看的风景,要是此生不去,难免会有一些遗憾,但是当你真正到了庐山下,钱塘江前,真的看到了这烟雨蒙蒙,看到了这潮水涌动,你又会感觉也不过如此,最后你会发现它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它们只是庐山烟雨与钱塘江潮。
苏轼是化用了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的禅语。在这首诗中,高僧诗人把人生分为三个境界:山是山,见水是水在苏轼看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是山和水,在看到这些景象之前,人们被这里所吸引,因为听说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所以从内心里面向往。这个时候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大家心中所想跟所看到的是一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