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是不会说呢?
难道是学习的时间不够吗?
如果是学习的时间不够,
那为什么有些人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进步飞快呢?
是学习方法不对吗?
是老师教得不好吗?
…….
大家一定也和我一样有过类似的疑惑。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今天我学习了李笑来老师的专栏时,有一个概念引起了我的注意---“用时”
什么是“用时”?
“用时” 就是你使用这项新技能的时间。
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学时” 指的是你学习这项技能的时间。
“学时”是我们常用来评估一项技能学习程度的数据。
让我们回到之前学英语的例子:
很多人说自己“学”了那么多年英语,但现在依然说不出,听不懂。其实他们就是在用“学时”代替“用时”来计算自己的付出的。
我们总说有效学习,其实衡量有效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
计算使用的时间。
如果我们用 “使用时间” 来评估各自的英语水平,就很容易变得心平气和了。因为多数人的”英语使用时间”少得可怜,既然没有用过多长时间,那说不出或者听不懂不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么。
学过李笑来老师专栏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要掌握一项技能,至少要做到这两点:
一是快速学习最少的必要入门知识。
二是持续的“刻意练习”
这里所说的“刻意练习”指的就是去刻意地“用”。
所以笑来老师曾经出了一个英语的学习栏目叫“天天用英语”,他把“用”当做学习英语的关键动作。
其实不仅仅是英语学习,任何技能类的知识的习得都需要去“用”,也只有在“用”中学,才能快速迭代与掌握。
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中自嗨的话,结果就会像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结果一样,学了很长时间,仍然不会用。
我自己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也践行了笑来老师的“用以致学”,我在记录时间开销的分类中,也是将吉他学习时间与吉他练习时间分开统计的。吉他练习时间就是“用时”。
如果你目前正在学习某项新技能,或是想重新将学习了很长时间的英语重新拾起来,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不要仅用“学时”来考量自己的付出,要把更多的注意放在“用时”方面的积累上,当你的“用时”足够多时,你的技能一定也掌握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