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一个来访的小小少年做了2个小个案,看到一个被情绪困住的孩子回到生龙活虎的样子,我也很开心,更加为自己这份青春期私教的工作感到值得。
不用“问题孩子”制造焦虑
起因是这个孩子妈妈觉得孩子写作业太磨蹭,一个作业能写几个小时,搞得家里大人吼孩子苦,“这个问题要解决一下”,所以找到我给他做个案。
而我在个案后给孩子妈妈沟通,告诉她孩子很好,孩子的状况也就是在提醒她该放手啦:不要用“问题孩子”框住自己家的男孩子,而是家长需要看到自己孩子的真实状况,给予理解和支持。
这个孩子本身是个很有能量的男孩子。而这样的男孩子其实更适合于通过肢体活动和大动作中去经验和学习,而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下,要求孩子是要坐好,坐板正,很少去动身体的;回到家里,他又有一位严厉的父亲或者母亲盯着写作业(话说为什么现在孩子写作业要家长陪?这个习惯有必要吗?留作下期讨论)
所以这个孩子在“被监视”的感觉下写作业,成了一件很难受的事:身体想动,但怕爸爸凶;不动,自己又烦躁得看不进去(有一种武士被按住做绣花活的痛苦),在这个不舒服的能量里就是磨洋工,家长痛苦孩子也痛苦。
其实这个孩子本身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却奈何在这个“大脑作业”领域发不出来。在个案后他能看到更多的资源,还很自在地对我说:“这点写作业的焦虑不算什么啦!”他也会集中精力写40多分钟作业后好好运动一下再开始,不再逼自己磨洋工。
很开心他能主动思考,不再陷入情绪和与父母的对抗,而是去调整自己的方式;也跟他的家长沟通了需要给他的支持——即便是个很厉害的“小男子汉”,也仍然是孩子,需要家长的引领和支持,比如,安排作业中间休息,各科作业时间分配等等。
对家庭而言,这个时候的陪伴就不只需要是盯着写作业这样了:男孩子需要榜样的力量引领,所以父亲的角色逐渐显示得更主体,妈妈能做的最好的给予就是祝福和信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