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探 游 龙 门 观 林 区
徐民伟
龙门观林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乡。在我看来龙门观林区,就是枣庄自然山水的一颗明珠,是枣庄山林风光的宝卷。这里有山、有水、有文化积淀,是一处被打扰较少、生态自然的山林风光、山水文化的福地。
龙门观林区的水是多姿的、灵动的,泉、溪、潭、瀑都具备着的。这里山泉众多,圣水泉、饮马泉,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山泉分布山中。尤其到雨季,众泉皆开,泉水涓涓、溪水潺潺,岩崖间、丛林中,淙淙有声。流泉飞瀑,空谷传响,高山含翠,茂林鸟鸣,一副沉静清幽的山野景象。它多姿灵动的水景最集中的地方,是在龙门观旧址北面的山涧之中,在这个不过一千余米的山涧里,一道水流演绎了水由泉到流,由流到溪,由溪到潭,再到汇聚成湖的全过程,简直就是一个生动直观的江河湖泊发育成长的教科书。让人在领略山水美景的同时,感受收获河川水系发生发展的知识。龙门观林区的水是有情感、有大爱的,它涵养了这片山林,涵养了山林里的动植物,让这片难得的原生态山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它是这片山林的点睛之笔、灵性所在、生命之源,它像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用它那神奇的画笔,皴擦岩崖、点染林木、勾描花鸟、渲泼云雾,让龙门观林区的山山水水、花鸟草树都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充满了山野的幽静之情、灵动之韵、犷野之美,洋溢着古老朴拙、原始自然、恬静悠远的气息。最让人沉醉的是山中小湖的那一泓碧水,如同朱自清散文名篇《绿》中所描写的梅雨潭那样,“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她又不杂半点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我以为借用朱自清的这段文字来描写这山中小湖的那一泓碧水,那是再恰切也不过的了。站在山涧小湖的旁边,眺望龙门观林区的山水,不免又让人生出南北朝时的大文人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写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悉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那样的情绪。
龙门观林区的山,高拔隽秀、层叠丰富。它不是一峰突兀,也不是单列成行。而是群峰聚拢、层峦叠嶂,显得深邃、丰厚、有层次,让人一眼看不透它。山体植被丰富,葱笼浓密,几无缝隙,多生松柏,四季常青,给人一种江南山水的感觉。龙门观林区的主峰大鹰台,当地人称鹰台山,海拔506米。周围的群山也都在海拔400米以上,而且相对高度较高,有高山大川的气势。正由于群山环抱,山高林密,自然生态良好,林区的物种丰富,盛产中草药材。山区耕地少,在过去山民耕种土地难得温饱,日常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都要在种地之外求得。有手艺的,农闲时靠手艺,诸如泥塑玩具、竹木制器,做糖球、捏面人等等,通过进城赶集、走街串巷叫卖,补贴家用。而没手艺的就只能靠山吃山了,捡松籽、采草药,是勤劳贫苦山民的最后出路。大山是慷慨的,但进山却并非易事,山高林密没有路,空手进山已经很难,采得山药后出山更难。至今龙门观林区还流传着一个克己勤俭、立志修路的故事。说的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常年采药的老农深感进山的艰难,立志修一条能上主峰大鹰台的山路,以方便山民乡亲上山采药。但修路需要钱,最起码要给修路人吃个煎饼咸菜吧。此山中的貛油非常金贵,是治疗烧烫伤必用的良药。为了筹钱,老农顶风冒雪,猎逮山貛熬制貛油。积攒够一罐了,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县城卖给药铺。就这样,他辛辛苦苦积攒了两年,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累,才勉勉强强凑够给出力修路人吃煎饼、啃咸菜的钱。许多山民被他感动了,纷纷加入修路的行列。又经过两年的时间,他们终于修成了一条通往大鹰台的山中小道。虽然是小道,但却大大便利了进出山的山民,至今这条小道还被人们使用着。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我却觉得非常感人,它不啻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因为《愚公移山》毕竟仅是一个寓言,是完全虚构的,用于说理的。而大鹰台村民修路的故事却是真人真事,并且现在还在造福乡里。
龙门观林区在古代就是风景胜地,吸引了许多文人到此观光览胜。明朝兵部右侍郎贾三进的父亲贾梦龙,在七十岁时还曾偕友游历过龙门观,并写出《游龙门观二首》的古诗。其诗云“龙门优赏地,胜概昔曾闻。野酌熏花气,闲心狎鸟群。崖前看落日,衣上见归云。玉貌霞裙子,曾来事老君。”其另一首诗云“自诧龙门客,登高不厌频。白云飞上屋,红树染如春。洞口呼欢伯,竹间酌谷神。只愁幽胜地,萝葛碍纶巾。”“欢伯、谷神”都代指酒,诗中既写出了载酒畅游的状况,又写出了寄情山水、乐此流连的心情,更写出了此地的美景,诗中还两次提到“优赏地、优胜地”,突出了其对此地美景的赞叹。
龙门观林区的山水,作为风景已是如此让人沉醉。而龙门观林区的地域文化样态,更是令人着迷。在不过十余里的空间里分布着龙门观、霖泽庙、洪门寺三个规模较大的庙寺。据《峄县志》记载,“龙门观在县北60里,沧浪渊西,以山为龙门,故名”,“创自宋元年间,乃至明朝弘治、正德,亦数加修葺”。相传龙门观分前后两殿,前殿有三清神像,后殿有玉皇像,配房计20余间,庙地百余亩,山林一大片。霖泽庙在沧浪渊北边,原名龙祠,宋宣和年间,赐额为霖泽庙。霖泽庙在元代香火十分兴盛,但明清时历经战乱破坏,逐渐萧条,民国初年霖泽庙尚存正大殿三间,配房十余间。洪门寺位于洪门村北,有一种说法是始建于清朝初期。该寺规模宏大,从寺院遗址看,院墙周长达500余米,殿宇35间,配房60间,其规模的宏大,由此可见一斑。但可惜的是,不知何时该寺被毁。除了上述三个规模较大的观、庙、寺外,龙门观林区的群山之中,还曾分布着许多规模较小的寺庙,而且其中竟有为数不少的尼姑庵,所谓“草屋三四间,尼姑五六人”。在探游龙门观林区时,我们曾多次听到当地村民谈道“龙门观一路十八庵”的说法,这个说法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好奇,我们曾专门去探寻那一路十八庵的所在。然而,年代久远,我们除了找到几处残败的遗址外,十八庵早已踪迹难寻,就连这十八座庵的名称在当地也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出来了。经过多方询问,几番探寻,我们才勉强凑出了十八庵中的七个庵的名字,分别是:白云庵、牡丹庵、圣水庵、圣贤庵、青竹庵、清闲庵、上方庵。虽然庵名没有找全,但足以证明当地“龙门观一路十八庵”的说法不是妄言。而且也足以反映出过去的龙门观林区这一带,曾经的香火旺盛,其寺庙数量之多,简直可称之为当时鲁南一带的“小西天”了。
除了寺庵现象外,当地的沧浪渊庙会,也堪称一大民间盛事。沧浪渊庙会,就是前面所述的霖泽庙庙会,因其在沧浪渊旁,人们就习惯称之为沧浪渊庙会。沧浪渊风景优美,据说是当年孔子闻听《孺子歌》的地方。传说当地有神龙,人称苍老爷,主司风雨雷电,保佑风调雨顺。称其夫人为苍奶奶,主司婚姻、生育。苍老爷、苍奶奶的传说在鲁南及其周边影响很大,是民间的福神,香火极其旺盛。每到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便蜂拥而至,上香祈福、货物贸易、赶逛庙会。庙会上货品丰富、小吃众多,还有说书、唱戏、杂耍等各类民间演艺活动,场面极其热闹。就其实质而言,沧浪渊庙会其实就是农耕文明时期的商品贸易会、文化艺术节,是农耕时期难得的民间盛大活动,充满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和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影响深远,历久弥香,至今久盛不衰。
龙门观林区的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还有这里丰富的民间故事。每座山头,每道沟岔,每个洞窟,都有故事。甚至一些老树,一些动物,一些桥路都有传说。更别说那些奇花怪石了。民间故事以其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虽朴实无华,但却丰富多彩的反映了当地的社会风貌、民情风俗、生产生活,潜移默化的浸润着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是龙门观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这片山山水水、乡井村落的温暖、亲切、生动的文化记忆、人文风景。
以文化的视角去探游龙门观林区的风景,我觉得它就是枣庄山水风情、山林文化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枣庄农耕文明的历史风情画卷。虽然它还有些残缺,有些模糊。但我们可以用文化的探寻去修复它,用心灵和想象去清晰它,它会从岁月的沉寂中逐渐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很庆幸龙门观林区1959年成为国有林场,以天然林场的方式被保护了起来,这才有了现在少被打扰、未被破坏的龙门观风景区。但愿它以后也不会被打扰,原生态是龙门观风景区的最大价值。它可以让我们从文化的视角用心、用情、用思绪去逐渐的打开它、浏览它、欣赏它,可以让我们在慢慢的回味中,感受它那丰富醇厚的美,品味它那特有的山林风韵和文化清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