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民歌这么唱。八百里洞庭什么概念呢?400公里。400公公里什么概念呢?从北京到长沙1478公里,三分之一北京到长沙的距离就是洞庭湖的周长,八百里说的是周长。
古代的内陆人估计就没到过海边,没看过海,印象里好像就没有诗词里面提过海,连鼎鼎大名的李白也只写“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于是他们见到洞庭湖的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全都傻了,吓傻了,这哪里是湖?分明是海么。古代文人的乐趣就那么点,除了押妓,也就是登楼赋诗了。不登高不足以晓天下,不登高不足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所以洞庭湖边修了个登高望远的楼叫岳阳楼。岳阳楼其实不高,25.35米,没有武汉的黄鹤楼高(51.4米)。登高再来点酒,祝点酒兴,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也是这么感觉的,“大江东去,帅的已经醒来,丑的还在沉睡(源于一部科幻电影《太空旅客》的台词)。洞庭湖这样的烟波浩渺又特别适合被贬的政治失意之人,不得意的文人骚客,看着眼前的壮阔,心中豪情得以抒发,又难免暗自神伤。类似于古时女人看着落花得葬花,古时被贬文人范仲淹看着大湖就跟自己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要有钱了就高兴,没钱就看扁自己。这个李白比他明白的早,李白早就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范又跟大家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这么高的要求有点装,于是又自己跟自己圆了一下场:“是进亦忧,是退亦忧虑,然则何时而乐耶?“ 总忧虑也是要求太高了,这样就不快乐了。最后的升华依然要高喊,表现出一线知识分子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于是,你我都被他的高尚感动了,从1000年前的宋代感动到如今。
所以我写《一颗破碎的心是写诗的唯一理由》绝对是挚真的人生体验。更精确点说:一颗破碎的心是写苦情诗的唯一理由,一颗压抑的心是写千古爱国名诗的唯一理由。
我之前去岳阳楼洞庭湖有2次,那时年纪小,虽然《岳阳楼记》背得出来,但老实说我对洞庭湖的感受为0。一是现代人看海很容易,阈值提高后,再看洞庭湖内心就很平淡。我对洞庭湖的观感就是视线所及,茫茫一片,看不到尽头。只可惜加上今天总共三次看洞庭,每次都是阴天,所以天地间是灰茫茫一片。二是,年纪小,感受不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失意苦闷郁郁不得志又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
自然的,我也没感受过民歌里所唱:碧波万顷,渔民捕鱼,鱼儿上网活蹦乱跳,稻米成熟,船队繁忙,满江莲蓬随便摘(我想多了)这样一种鱼米之乡的升腾之气。自然,那也是从没看到一个渔妇黝黑又灿烂笑意的面庞(据说目前除了福建,其它地方已经没有渔女乐?)所以对于我,民歌《洞庭鱼米乡》,《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所唱千张白帆(帆船捕鱼??),金丝鲤鱼,浪煮茶这样一种画面我也只能在民歌的高潮部分,歌者呐喊时我也跟着内心YY,高潮一下。
我想古人对于洞庭湖那是真爱,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创作地
近代的人对于洞庭湖也是真爱,不在于湖有多美,而是它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是个粮仓,又是一个河运枢纽(在沅江洞庭湖的一角我看到了湖南的船舶建造公司,从这个港口下水很方便)能带来利润。如此物质丰饶之地怎能不歌颂歌唱。民歌的歌词写的也不在于湖之美景,而是“鱼米之乡”鱼米的富饶。
老实说,从景色的震撼度而言,我感觉国内的湖,内陆的真比不上高海拔的海子好看。为何呢?以后再写。
建议:在虾米听听唱《山里十八弯》的歌手李琼唱《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很过瘾,《洞庭鱼米乡》何纪光唱的也不错。
但我更爱听《洞庭秋思》的古筝弹唱。
百度里的洞庭湖
周六这天我在沅江拍的洞庭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