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温克族传统歌舞音乐“努该勒”简介:
乌日娜的《鄂温克族民间音乐述略》中介绍,鄂温克族传统音乐中有一部分用于篝火晚会、节日活动上的伴舞,歌唱烘托气氛,统一舞蹈步调和交流情感的民间歌舞音乐,能歌善舞的鄂温克族称民间歌舞为“努该勒”(还称为“努克该勒”“鲁日该勒”或“吕日格仁”“罕伯”原意为“燃烧”之意,由围着篝火跳舞得名)。鄂温克民间歌舞词、曲、舞三部分密不可分,载歌载舞,欲舞先歌,逢歌必舞。舞蹈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表演形式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歌舞粗犷矫健,音乐节奏性强,极极适于舞蹈动作。音乐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含有大量的呼喊式衬词,舞蹈动作很像模仿动物,如:“野猪斗架”“天鹅舞”和“熊舞”等。

乌兰图雅的《试论鄂温克民间传统歌舞的艺术特征》中介绍了“努该勒”分三段的表演程式:第一段是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的“赛歌”;第二段是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的“比舞”段;第三段是只舞不歌的高潮段,只用呼号统一节奏不再唱歌,歌舞曲多采用对唱、齐唱和一领众合的方式进行。
此外,苗金海在《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形态特征探析》还介绍了鄂温克族的篝火舞(在鄂温克语中称作“伊堪”,又称圈舞)、“阿罕拜”舞( 鄂温克语意为“狂欢”“跳舞热闹一阵儿”的意思,是内蒙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艾达哈西嫩”舞(又称“爱达勒”“ 爱达哈喜楞舞”,意为“公野猪搏斗”舞)、“巴勒那德舞”(又称 “跳虎舞”)、阿芽舞(“阿芽”是见面时互相打招呼用语,汉译为“请安”或“问好”,是鄂温克族妇女传统的礼仪性舞蹈)、狩猎舞、“熊斗舞”和“天鹅舞”等几种舞蹈。这些歌舞动作结实有力,加以有节奏的模仿鸟兽的动作和呼号,构成鄂温克舞蹈的特点,舞蹈、音乐都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了鄂温克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健康积极的劳动生活方式。
有关鄂温克传统舞蹈中音乐的分类,苗金海的《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研究》将鄂温克族舞蹈音乐分为两种:舞歌,呼号。舞歌,即鄂温克族跳舞时所唱的歌,这部分歌曲功能性非常明确,跳舞时演唱,多采用齐唱、对唱和一领众合的方式进行,歌词与曲调结构对称,节奏性强,能紧密配合舞蹈动作进行演唱。呼号是鄂温克舞蹈音乐中常伴有的呼叫声和吼声,边舞边呼喊,呼喊的声音大多都是自然界中飞禽猛兽的叫声,也有对自然声响进行模仿,呼号节奏鲜明,固定的节奏型与舞步结合紧密,使舞者步调与动作协调一致,传统歌舞音乐构成了鄂温克族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在鄂温克族师姐的带领下学习了跳“努该勒”舞蹈。即使没有篝火,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儿也能感受到越跳越火热的感觉!!
参考文献:
乌兰图雅.试论鄂温克民间传统歌舞的艺术特征[J].内蒙古艺术,2009(02):50-52.
苗金海.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形态特征探析[J].舞蹈,2013(07):38-40.
苗金海. 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