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两句诗送了性命

为两句诗送了性命

作者: 龙_隆 | 来源:发表于2023-10-18 10:13 被阅读0次

《武林外传》中说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必然有恩怨,哪怕是孔老夫子的学生,也概莫能外。只是为了两句诗,丢了性命,却也是让人无语,更何况动手的,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

杀人的是身为舅舅的,大诗人宋之问;被害的则是外甥,大诗人刘希夷,而导火索,则是名为《代悲白头吟》的乐府诗。

宋之问夺诗这件事,虽有真伪争议,但在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刘宾客嘉话录》等书中都有记载,特别是流传广泛的《唐才子传》和《全唐诗》亦采用此种说法。

白头吟,是乐府诗歌中的词牌名,起源于卓文君的《白头吟》一诗。

刘希夷的乐府体诗《代悲白头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语调凄美无奈,让人不由得悲从心头起;意旨则是让人珍惜大好时光,积极向上。这首作品,平中出奇,尤其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让多少诗作黯然,让多少才子扼腕。

据说刘希夷刚刚写完《代悲白头吟》,便拿给了其舅舅宋之问点评。

可惜这位舅舅,人品相当低下,纵观其一生,攀附权贵,阿谀奉承,左右横跳,四下投机,甚至做出过卖友求荣的勾当,最终因献媚于安乐公主,惹恼了太平公主,进言于唐明皇,被下旨赐死。

宋之问看了外甥的这首《代悲白头吟》,当读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便有了将此诗占之为己的念头——“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刘宾客嘉话录》)

刘奕希没有答应,宋之问恶向胆边生,为了一首诗,不惜杀掉自己的亲外甥——“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刘宾客嘉话录》)当然,也有记载说,宋之问指挥手下奴仆代劳的,“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唐才子传•卷一》)

而《全唐诗》中,也记载宋之问的一首名唤《有所思》的诗,似乎也在证明他的夺诗之嫌。因为这首《有所思》,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如出一辙,仅仅改动了三个字,将诗中刘希夷的那句“洛阳女儿好颜色”,改成了“幽闺女儿惜颜色”。

附:

《代悲白头吟》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相关文章

  •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紫阳花‖善变的情愫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因为贪心,段送了性命

    被告人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三个亲友和自己一起入狱,五个家庭支离破碎,让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四岁的孩子,一夜之间失去...

  • 说话前请三思!那些因嘴欠而丧命的国君!(下)

    ​上回说到因嘴欠而送了性命的宋闵公,无独有偶,春秋时期还有一位游牧部落的首领不但因嘴欠送了自家性命,还让另一位嘴欠...

  • (红楼人物-门子)看他怎么送了性命?

    近日重读《红楼梦》,看同样熟悉的文字,却添了不少触动。 少年初看时,感慨宝黛钗的动人爱情故事,读着葬花吟不觉泪湿衣...

  • 烟火神仙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妄送了性命。 “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台上女子咿呀作唱,眼波流...

  • 钓鱼

    看上去风平浪静 实则暗藏危机 抑制不住贪心 管控不住贪嘴 最终断送了卿卿性命

  • 勿以恶小而为之,断送了卿卿性命

    傍晚,老张脚蹬着几年前买的小三轮慢悠悠地骑行在一条狭窄弯曲的巷子里,嘴里断断续续地哼着小曲儿,一路上热情地跟人打招...

  • 泛在书院|“祸从口出”刘禹锡

    从古至今有很多祸从口出的例子,有的人因 为说错话断送了前程,有的人因为说错话失 去了性命。而在唐朝同样有一位因为说...

  • 我心一梦之痴人情话十六

    有些世人说小情小爱就是游戏,在爱你的这场游戏里我太过认真 ,差点送了卿卿性命!

  • 2017-06-25

    粥里放它,断送了孩子的命.......煮粥禁忌一位妈妈往粥里加了盐,亲手断送了8个月孩子的性命……妈妈本来只是为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两句诗送了性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if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