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打,不能骂,要放低身段, 轻声说话。
在中国古代,父权和皇权一体,强调严厉的教化和暴力的惩罚,就是通常所说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在,打孩子是犯法的,骂是语言暴力,即便是过重的责备也会对孩子有很坏的影响。
我的一位同事对我说过,有研究表明,孩子(尤其是学前的幼童)渴望父母的认同,对父母的态度极其敏感,即使父母认为很小的责备也会被孩子几十倍的放大,所以父母的每一次对孩子的不满都要用十几次的肯定和赞赏才能打平。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当中,如果父母有一方脾气不好,很容易发火,那么最好是“隐退”,让别人承担更大的责任。对孩子来说,“缺失”父母一方自然不好,但这个是宁缺勿滥的。
自己学习的能力要在上学前养成。
人一生要掌握的能力有许多,可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了,上学如此,工作以后也如此。我把女儿很早就送去Kumon(中文叫公文)学习就是基于这种考虑http://www.kumon.com/。
(Kumon 源于日本,创始人是一位战后的数学教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数学课很吃力,就开始自己编教材和练习册教他学。在自己儿子身上取得成功以后,自豪的父亲在儿子的帮助下把这种以渐进/自学为主的方法在50年内推广到全球很多国家。)
最早知道Kumon是看到公司一位同事的采访,讲到他对自己的孩子多么严格要求,从三岁就送到Kumon上课;后来随着对他们了解的深入,越来越认同他们的教学方法:每周两节课,每节半小时,每天都有作业要完成,不管是上课还是家庭作业,都是孩子自学/做练习为主。练习由浅入深,大量的重复中让小孩自己找规律,经常让小孩很有成就感。
上Kumon一年下来,女儿的数学已经做的有模有样,后来又加了中文阅读课。将来女儿上了小学,我估计还会让她继续上,直到自我学习完全变成了她的习惯为止。
爱上阅读,从小开始。
给孩子买一大堆书放着并不会让他们爱上读书,尤其是生活中还有其他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我的经验有两条:
父母和孩子一起读:开始是我们给她读,后来她可以自己读了,就不让我们给她读了,到点要读书的时候,就各拿一本一起读。看和爸爸妈妈谁读得快。
见缝插针,一本本来。在女儿可以自己读书后,我买书基本是看她的兴趣所在:在她的舞蹈班要排练白雪公主/睡美人时候,就把对应的书买来,让她自己熟悉故事;每次带她去看表演/演出前,都会让她把同样的童话书看完。这样一本本读下来,她并不觉得吃力,我们也不用天天催她读。
大人会把所有的书按照难易程度标上对应的小孩的岁数。其实不必太在意这个。在我女儿看哈利波特电影和YouTube视频入迷的时候,我买来了全套英文原版,本来是想用几年的时间给她读一遍。可她一定要自己读,每天都要朗读两三页,这周告诉我说,她已经读到第六章了(书的封面已经翻烂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意思。
想要“小大人”,就得把小孩当大人对待。
父母都想让孩子懂事,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小把孩子当“懂事”的大人来对待。在我家这意味着:
我们没有给孩子起小名。孩子有中文名,有英文名,但是没有小孩特有的“小名”。
从小就不和孩子说乱七八糟的“小孩话”。其实孩子学习东西很快,这种“小孩话”对他们其实没有任何帮助。最近还有研究说,这种说话方式对小孩发育还有坏处。
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她做。哪怕有时候你还要再做/收拾一次。
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伙伴看待:不要轻易许诺,但是一旦许诺,就一定做到。对孩子也是一样的要求。
我们和女儿一起制定了她的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的详细到每半小时的日程表。一开始,我们经常要在到点学习/读书的时候提醒一下,可几周之后,她已经完全不用提醒。到几点该做什么,一清二楚,和大人差别不大。
看电脑也有好处。
小孩迷恋电脑/iPad确实让人头痛。其实最好的办法无非是用更健康的活动把时间排满,让他们一天都想不起来要电脑看。
如果一定要看,电脑/iPad里面也有很多对小孩有益的内容。与其一概反对,粗暴的剥夺,不如按照孩子的兴趣,找些有益的项目和孩子一起玩。个人而言,我喜欢的有这么几个:
多邻国(https://www.duolingo.com/)是很有趣的大人/小孩都会喜欢的学习外语的app. 强烈推荐。我和女儿经常一起玩,一起闯关,很有意思。
OSMO(https://www.playosmo.com/) 这个是最近发现的配合 iPad 使用的,也很有意思。最喜欢里面的单词游戏,家长可以通过他们的网站,自己给小孩制作闪卡 (Flash Card), 加到app里面的词库里,并和孩子一起玩,看谁先把这些单词拼出来。
Ubooly(http://www.ubooly.com) 这个我还在尝试:从他们的网站(Apple 和 Amazon 的网站也都有)买一个配iPhone 或 iPad 的毛绒玩具,下载app,把手机和平板放到玩具里,这个玩具就成了可以和你聊天,讲故事,唱歌和游戏的朋友。想法很好,平台的潜力很大,可能是我的女儿太小,现在还没有“成为朋友”。
孩子只有特点,没有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合这个孩子的方法不记得适合另一个;每个孩子也都有让父母哭笑不得的时候,父母要按照孩子的特点调整思路和方法,只有父母适应孩子才能有开心的环境和孩子的健康/进步,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是无法适应父母的风格的。
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强,很多小时候所谓的“问题”在年龄大点后,就自己解决了。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老想解决孩子的“所有的问题”,往往只是给自己和孩子平添许多压力,并不能帮助任何人,因为如果孩子天天惦记着自己的“缺点”,这会是对自信心极大的打击。
其实,世上没有一个父母可以保证自己的孩子一定成功,因为每人的“成功”的定义都可能不同,成功的因素也有很多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可多数父母只要努力,应该可以保证自己的孩子童年过得充实和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