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决策是否1+1>=2
摘要: 本文从群体决策的概述、群体决策的利与弊以及与个人决策进行比较来论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群体决策1+1<2, 什么时候群体决策1+1>2?从而找到更有效的群体决策方法。列举“挑战者号”发射失败、谷歌成功决策以及雅典城邦制度下的民主群体决策三个案例对群体决策进行讨论。发现影响群体决策结果的因素。
关键词: 群体决策 利与弊 决策建议
一、 群体决策的概述
群体决策简单来说就是为尽可能大的发挥群体的智慧,成员一起共同参与问题分析并制定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的全过程,其中所有参与决策讨论的人组成了群体决策的主体。群体决策主要研究如何在多数成员、多个决策方案之间做出“统一”的有效抉择。
群体是由多个不同的个体组成,个体间可能是合作者关系,也可能是竞争者关系,甚至有可能是复杂的联合的在合作基础上的进行有限竞争的关系。但群体决策最后一定合作选择出意见一致的决策行为。
国外学者Hwang在1987年对之前的群体决策定义和解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汇总后,根据自身的理解给群体决策赋予了一个定义:“即群体决策是所有不同群体成员的关于方案集合中方案的偏好按某种规则集结为决策群体的一致或妥协的群体偏好次序。”
二、群体决策的过程
如图1.1
图1.1 群体决策的过程
三、“谷歌”案例
谷歌拥有大量的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如何尽可能完整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谷歌领导层首当其冲必须考虑的问题。谷歌领导层认为在公司群体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是谷歌公司带动企业创新的核心诀窍。这个方法来源于著名的《纽约客》杂志,其专栏签约作家詹姆斯•索罗维基在他的著作《群众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一书中提到过。谷歌CEO施密特先生受这本书的影响非常的深,书中的核心观点大概为:一大群人中的每个个体也不不如精英,但是如果他们一起进行群体决策也许会比一任意一个精英分子提出更棒的决策方案,不论这群精英分子有多聪慧,但是群体决策更擅长解决问题,更能做出智慧决策,甚至能更比较精准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就像中国古谚中说的:“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但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下大多数国人一般都以为老板知道所有的事情,老板权威高高在上不可侵犯,拥有绝对的权力去做出决策,应该让老板做决定,但这样做也许并不会产生最好的决策结果。施密特认为,找到最好答案的方法是,通过群体决策在指定时限内通过头脑风暴找到最好、最合适的点子并且群体成员相互之间达成共识。领导创新意识较强的优秀人才时,不应该一直奉行领导个人主义进行决策,一味的对员工下达命令告诉他该做什么,而是进行群体决策,引导群体的成员各抒己见,从而选出最优的决策。
四、群体决策的优点
(一)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在日常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断复杂化,涉及到许多学科的内容。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对解决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有很大的助益。通过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广泛参与,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解析,专家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解决决策问题提出具有重大帮助的意见。因为同一个问题各个领域的专家通过不同领域的角度看待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利于在决策方案得到贯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增加决策的合法性,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考虑也可以更加全面。
(二)群体决策能够发挥更多的知识优势,利用和整合更多的信息,通过成员的头脑风暴可以形成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分工部门,平常从事不同的工作流程,熟悉不同的业务知识,掌握不同的企业信息,容易相互之间形成互补作用,使得决策过程进行的更加流畅和减少阻碍,进而挖掘出更多的可行的令人满意的决策实施方案和策划。
(三)因为群体决策是大部分群体所有成员一起做出的决策,所以容易得到大多数成员的认可,有助于最后选择出来的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都是在群体各个分工中筛选出来的,通过群体决策最后做出来的决策结果是在综合大多数成员的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解决问题趋于基本一致的观点,因而容易让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有关的部门或人员的理解和接受,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取得各个下属分工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决策实施的质量。
(四)进行群体决策有利于使群体中的个体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在群体决策的过程中,许多成员都比在进行个人决策时更敢于承担风险,而且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挑战者号”事件以及雅典公民大会机制案例及分析
(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不小的轰动,美国政府对此事件还专门成立了调查小组进行调查。"挑战者"号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右部火箭发动机上两个非常不起眼的零件衔接处出现断裂,直接导致了喷气燃料的热气泄露而出。调查表明,对于这件事件的发生,技术上原因是必然存在的,但是高层决策失误是导致这宗惨案发生的最大原因。因为虽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承包建设公司交货后在说明书中明确的指出有关的禁止条件,但是,萨科尔公司和宇航局的工程师并没有太放在心上甚至压根就忽视这样的重要细节。直到发射后问题明显的表现出来,所有参与发射的人员依旧抱以运气,偏执的相信能够安全飞行,或者认为不能因为这种小概率的问题而中止这项伟大的航天征途的进行。在组装航天飞机的过程中,问题就已经产生但是由于决策上的错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早期的试飞行实验过程中,一些工程师就开始注意到腐蚀带来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从宇航局和萨科尔公司那里获得到任何支持。甚至在为解决密封圈的腐蚀问题会议上,宇航局高级官员科尔斯特还将这次会议定为一次毫无意义召开的讨论和汇报会,认为这次会议没有任何开设的意义。正是由于领导有限的见识和经历,他们没有办法充分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且不容易接受别人的看法及建议,他们在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探寻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估量决策结果的风险大小时的能力不足,导致了他们在决策中所依赖的指导他们做出判断的想法思路太过于简单化,导致决策结果专业性差,非常的草率。对决策中的认知偏差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在决策中领导出于自身的经验主义和从前成功事例的误导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发展,做出一些“拍脑门”决策!人们出于本性产生的骄傲的情绪往往容易在做出决策时产生非常大的认知偏差,从而造成更大的潜在危险。并且在做出发射"挑战者"号决策会议上,宇航局安全办专家竟然没有一个人在场,所以做出这样失败的、草率的决策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二)雅典城邦自从梭伦改革后雅典城邦公民大会制度日渐完善,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使得雅典城邦的大部分公民都有权利和机会参与决定城邦的事务,公民深深的溶入到城邦建设决策中,决定城邦事务的同时也是在决定自身的事务。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各抒己见,发表自己观点高谈阔论的场合,决定的都是关系城邦发展进程的重大事务。公民大会的出错,将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它也是一种群体决策的机制。但这种群体决策,并且是大范围内进行的群体决策,盲目性和草率性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由于公民大会的成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超出他们知识水平以外的问题上他们经常容易做出一些错误轻率的决策。对于他们所了解的事务,他们能在群体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理智、正确的判断,但对于他们都不了解的事情而言,再充分的讨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对于解决问题来说也是没有多大实际的助益,因为决策判断必须基于对事务的了解和客观事实出发,而他们基本上完全是通过自身的主观臆测来进行判断和决策的,所以这样做出的决策结果必然存在特别大的误差率和随意性。并且由于公民大会中大多数的公民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养也不强,所以如果公民大会中混入一两个图谋不轨的阴谋家,就容易操纵公民大会的决策结果,导致公民大会的决策结果脱离正确的方向。例如在历史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雅典城邦的将军们就曾经在公民大会讨论是否要对西西里发动战争,虽然其中大多数参与决策公民压根就不知道西西里这个地方的情况,但受到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故意煽动,结果在公民大会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毁灭性的决定。这项决策的讨论者压根不晓得决策的对象的情况,以及决策会带来的后果。这就从一个角度说明群体决策程序的简单、缺乏制约造成会造成的后果。
出于对僭主制的防范,克利斯提尼创立了"陶片放逐法",即每年春季召开一次特殊公民大会,用口头表决方式来表决放逐有可能建立僭主制以及被投票认为会危害城邦发展的人。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控制僭主制的死灰复燃,保证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但是雅典的民主制不需要那种个人能力特别出色特别优秀的领导者,这种人在那时候被认为是可能危害会公民自由的人。结果导致了决策结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控、把持和领导到歧途上去。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主张言论自由和无神论,但是就这么一个优秀的人却因为遭人嫉妒,以“不尊敬神”和“败坏青年”两条罪名被公民大会判处死刑,服毒而死。最有搞笑意味的是,这么一位当时乃至后世千百万年以来影响了许多人的大哲学家竟然被一群目不识丁,没什么文化水平的群众以一种玩闹一般的群体决策给处以了死刑。这充分说明了群体决策的一个弊端,如果参与群体决策的大部分个体自身素养不行缺乏判断力,容易被群体中一些别有居心的人操纵,导致决策结果失去应有的民主性和最优化的目的;群体中的个体还容易在群体决策时因为自身的需有和利益需要结成大大小小目的不一的小帮派,不利于群体决策结果的公正性。群体决策如果运用不恰当就会发生像苏格拉底这样当时最富有智慧的人被一群缺乏素养的人随意决定生死的事情。
六、群体决策的缺点
(一)容易将原本很简单、很正常的解决事情的流程变得过于繁琐化和复杂,既而发生“蜈蚣效应”①。有些事情,原本很简单,但是在众人的纷纷议论和群策群力下,越想越复杂,越说越繁琐,就变成了异常复杂的事情。而且有时候群体成员提出的方案太多、涉及的方向太广,比较难以趋于统一。原本比较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会变得非常复杂,人多口杂。
(二)群体中的个体各执己见、众口难调、争执不下,从而产生“手表效应”②。群体决策赋予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权利,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一些必须的利益计较,因此常常出现矛盾和争议,争执不下。如果群体中每个人都固执己见,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把自己的利益或想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人都应该顺从、迁就自己,这样群体成员之间肯定很难达成一致,不仅会降低决策效率,还会让群体决策沦为利益划分和妥协的工具。致使群体决策的结果偏离正确的方向,决策结果容易被某一群体所引导,做出误判或者单单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野心和需求。
(三)容易导致群体空想主义、极端化效应,:如果一个个体坐在那空想,也许只是想想而已并不会付诸实施,但是如果一群人在一起空想那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也许不但会将想法付诸实施,甚至还会找到很多自认为充足的、符合道义的理由来论证自己偏执的想法可行性,甚至产生异常极端化的盲目疯狂、固执(趋向于异常保险、保守或者趋向于异常激进、冒进),这种极端化思维是来源于对自身群体超乎一切自信和认同感而产生的强迫一致性思维,这种强迫的、病态的思维被称为“群体空想症”或“极端化效应”。这种思维虽然在某种层面上能使群体成员之间产生超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但是也会使群体中的个体走向偏激,倾向性的选择信息(看问题只选择性的接受符合群体方向的信息),会完全忽视或者忽略大部分不同的意见,盲目的接受和相信群体讨论的出来的结论,忽略客观事实。如同电影《浪潮》中学生在城市中肆意妄为、打砸店铺和公共设施,喷涂浪潮的logo。也许群体中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大部分个体绝对不会付诸实践,但是如果是一整个群体就无法预测是否会去实施这些想法啦。这是出于一种心理:即一个人做出决策如果犯法一个人负责心理上会比较纠结,但是如果一个群体大家一起总有人为了表现会鼓起勇气当出头鸟,有了第一个人第二个就容易,一些一开始并没有这种想法迫于群体的压力也不得不去做。一个人的决策失误容易修正和改变,但是如果一个群体决策失误就需要付出极其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来进行修正。
(四)群体成员有时候迫于群体的压力不得不强迫自己选择对群体进行妥协,丧失自己的主动性。在日常决策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少数服从多数”,虽然群体决策过程是群体中所有个体一起参与的,但如果群体中大部分个体对某一决策方案有共同的认可,那另外那些少数个体就可能因为群体的压力违背自身的意愿,迫使自己认可那项决策方案。
(五)如果群体成员中大部分的个人能力和素养不济,可能会导致群体中一些能力比较出色的个体的创新性无法得到非常好的发挥也可能导致群体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体操纵群体决策的方向。
七、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对比
决策方式 个人决策 群体决策
决策速度 快 慢
决策准确性 较差 较好
决策创新性 较高 较低
决策风险性 视个人经历和气质而定 根据群体属性定
决策稳定性 较差 较好
决策的责任分担 个人 参与决策的每个个体
八、结论
依据长远的角度来看,笔者个人认为群体决策的效率和达到的决策质量还是较高于个人决策。积极、开放的群体决策有助于提高群体成员的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可以使群体成员充分参与群体活动,共同参与制定决策的过程,对共同选择出来的群体发展计划及目标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并且群体成员由此会对决策方案形成比较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减少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可以树立积极健康的组织价值观念,提高群体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对群体的归属感。在对决策方案的理解层面来看,群体成员一同参与决策,可以加强了对于各种信息的纵向和横向交流,避免群体中信息的不对等,并且有利于资源的再次整合。从工作动机层面来看,群体决策增加了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使成员更愿意承担应该完成的任务和所需要的改变革新。
所以只要合理的运用群体决策来进行决策是可以达到群体决策1+1>=2的效果。
九、关于实现“群体决策1+1>=2”效果的建议
1、 进行战略重点选择或者花重金进行重大投资时,群体决策领导者一定要多花些时间反复论证,多进行几次会议,多倾听一些建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2、 群体决策领导者不应该过于凸显自身的地位,更不可在决策之初就定好基调和方向,表明自己的主观偏好和倾向,防止群体中一些成员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应该使群体成员成为评议者,决策方案提供人。
3、 必须允许并且鼓励有不同声音的存在,发扬每个人的特色,“百花争鸣,百家齐唱。”请成员之间互相负责挑对方的错误,在反复的讨论争辩中不断完善方案,并且为了团队的和谐必须保证做到在匿名条件下进行反对意见的发表。
4、 决策应做到求同存异,放下个人的面子、利益之争和成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进行讨论摸索,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以群体的利益为主要,先考虑组织然后再考虑个人。
5、 不断地吸收“新的血液”—先进人才以及培训参与群体决策的个体,促进群体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当群体决策的成员足够成熟和睿智后,拥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水平,才逐渐地迈向全民投票。保证决策结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6、群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之间应该多加强沟通,吸取对方方案之中的优点到自己的方案中,在讨论交流,辩论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方案。
参考文献
陈明榴.群体决策综述(M).《科教导刊》.2015年第一期上
牛文健. 《群体决策的不良效应》.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企业管理》. 2009.
王学军.群体决策中若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5
蕾•安德烈《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八月
卢志平. 《群体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及其演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科技管理研究》.2010.
冯鑫 .《一种多目标组合群决策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注释:
①蜈蚣效应:青蛙见蜈蚣有很多只脚,好奇蜈蚣先迈哪只腿,结果蜈蚣听到问题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表达由于过多的思考导致本来很自然很简单的思考问题和行动方式变得复杂起来。
②手表效应:当我们只拥有一只手表时,我们分得清时间,但如果佩戴的手表数多的时候反而为难不知道该看哪块表。表达有时候我们获取的信息越多,做出决策的难度就越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