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当你自己想明白了,你的行为、态度自然就改变了。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所以你也就不会再去喂别人吃药。你看这就是读书的好处,解决问题时,总是从根本考虑,不是只看表面。治病去根,才能不反复。
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对最好的亲人与朋友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也应该有最起码的尊重,亲密无间我现在认为不是个好的关系。以前感觉身边要有一群人围着才好,现在却认为自由才是最好的。只有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舒服。不喜欢热闹了,主动的选择孤独,认为人只有在孤独中才真的是自己。想起来老狼的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中的歌词:你来的信越来越客气。客气可能就是一种主动的疏远吧,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我选择对周围人客气,可能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什么会这样,人不是社会性动物吗?那我为什么又会有逃离人群的想法呢?也许不是,你只是想拥有一种自由。在人群中你就必须受到牵绊,远离人群你可以尽量少的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也许又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必然吧,你已经经历了那个阶段,现在是时候改变一下了。
自由是什么?就是你有自己做主的权利和可能。在人群中你也可以自己做主,但是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必然你想在大街上干一件什么事,如果这会对他人造成影响,那么肯定会有人来制止你。可要是在没有人的地方呢?你是不是就随便了呢?这不是说没人了,你就可以放肆了。慎独是必须的,只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你做任何的事情对他人就没有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制约是相互的,远离了,这种制约自然就弱了或是没了。
我现在会经常的想到自由,这是为什么呢?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在我看是原来外界的约束,完全的用自我约束来建立一种秩序。外界的约束只是一种最低的标准,只是为了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自我约束要强于外界的约束,是一个自我设置的牢笼,但这是一个自愿待在里面的牢笼。自由必须是受限制的,只有限制才能衬托出自由。
你表面是要自由,其实最终不就是想追求一种你想要的生活吗?那就又出来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方式。你希望如何的度过你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呢?四十岁之前很少有选择的机会,一切好像都是单行道,干的都是你不得不干的事情。那四十之后呢?好像有了点自由,但还是单行道。责任与义务是你必须承担的,所以他们就给你画出了一条道,这是你必须走的。但是换个角度说,不管你怎么走不都只能是在路上吗?你不走这条路,还是要走那条路。这有什么区别吗?你走了这条,就走不了那条。你经历了这些,就经历不了那些。经历只能有先后,不可能有同时。所以错过一些经历就是必然。所以呢,人生还是需要规划的,尽量多的经历一些事情。就像你想望行李箱里多装一些东西,就必须要好好样带样带一下。
人的主动性也许就是这个人生的规划吧。你如果自己不进行规划,那你就只能把自己交给别人。在别人的路途上做一个背景。总是有种不甘,我可以更好,我有这种欲望,我也在行动。但是就不知道会走到哪里。最终也许要的就是一种感觉吧。当你看那些名人传记,那些名人也不过如此。光环之下还不也是个普通人。那些你羡慕要死的人,不也是有很多的烦恼,只不过是和你的烦恼不一样罢了。人生还是要经历的,你羡慕什么样的生活就去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不要让自己后悔,人生真的是太短暂了,不能耽误,不能浪费时间。
我想要的生活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呢?暂时能想到的是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关上门只属于我的世界。我要有很多的书,让我可以随时找到一本与此时此刻心境相符的书。要有茶和咖啡,要有音乐,任我随自己的心情选择。一扇能看到风景的窗,我可以观景和冥想。我还想出去玩,把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住一遍。不要多久,一个地方住上一个月就可以,吃吃那里的美食,看看那里的风景。带着我的书一起去。不过现在孩子还小需要接送上学,老人还需照顾。不过愿望就是要一点一点实现的才好。你想什么就一下能做到反而就没有意思了。必须是克服困难之后的得到才更有意思。
我不喜欢别墅、豪车、灯红酒绿,我只喜欢清清静静,读读书,喝喝茶,听听音乐,在个风景还可以的地方散散步。到各处去转转,看看这大千世界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