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火车上读完《北京折叠》

火车上读完《北京折叠》

作者: 王书叔 | 来源:发表于2018-05-20 22:43 被阅读55次

每次从东北南下回家,20多小时的行程,我都想尽办法买一张卧铺。有时是提前一个月订票,有的时候定晚了,就找黄牛。

一张卧铺票能够免去一路拥挤、嘈杂、烟熏的恶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安静地坐着,好好看本书。手机没有无线,没有信息的打扰,有的只是那临行前,思考再三才放进行李箱的那本薄薄的书。

这次带上车的是《北京折叠》。

一段旅程,一个人,一支笔,一本书。火车始发站,我翻开了书的扉页,火车的铁轮,便也一起翻滚起来。车厢内微暗的灯光,把书的文字照得发亮。这灯光还透过窗子,将外面的铁轨,刷成两道银白色的细线,亮晃晃的,直通远方。

《北京折叠》,一部短篇科幻小说。获得2016年最佳中短篇雨果奖。这两年,随着中国作家的科幻小说作品屡在国外获奖,科幻小说更多地出现在很多读者面前。

如果说科幻小说是一把锤子,那么阅读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者拿着锤子不停地敲击着自己大脑的过程,看得越深入,敲得就越厉害,脑洞会越大。

等看完时,蓦然发现自己的大脑,已经被敲空,无限脑洞。

就像刘慈欣的《三体》。这本浩瀚巨著,用一幅一幅文字画面,将未来的奇幻美妙倒映在读者脑海中,再任凭各自想象。如果想象的边界没有界限,那么文字就是未来。

但是《三体》太厚了,未来太漫长了,即使想要读完,可难免断断续续,影响科幻小说中原本饱含想象力的帆布一览无遗地展开。不花费一番功夫,很难读完。

可《北京折叠》不同。这篇短篇小说,若埋下头来,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便能从头到尾通读完。脑洞大开,窥见人性,感知未来。

《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在不同的空间里,分门别类住着不同的人,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

三个空间按时翻转,每48小时轮转一次。第一空间的统治者能够享受一整个24小时,然后睡去,第二空间的白领苏醒,他们能够享受白天的12小时;第三空间的劳工只能享受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的时间。

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阶级。用折叠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阶级。折痕处便是不同阶级间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界限。

一道折痕,一个阶级。

其实科幻的作用在于能够写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情,比如折叠的城市。但是任何想象都有其根基,也就是现实的写照。

有时候现实很微小,难以察觉,可它就是在那。有的人发现了,不想说。有的人发现了,不敢说。有的人没有发现,自然也就说不出来。科幻则像是一个放大镜,将那些难以看到的现实,照得格外地大。这就使那些原本发现,却没说的人,感到尴尬。因为现在所有人都发现了。

北京的折叠,阶级的折叠,其实就是人生儿不平等的写照。写得很明显,照得很清晰。

小说中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为了女儿糖糖上幼儿园的学费,甘愿冒着被捕的危险来到第一空间送密信,而第一空间那个阔太太给老刀的封口费一出手就是10万元。面对这钱,老刀显得非常窘迫,他这辈子甚至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万元面额的纸币,而10万元只是那个女人一周的薪水,她还仅仅上半天班,拿的是半薪,工作只是为了不想呆在家里。

其实现实中有很多人,刚刚出生,就已经输了。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无论怎么努力,去到第二空间和第一空间的概率微乎其微。比起难以逾越的空间,丢失的尊严,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一部分人站在沟那边,哈哈大笑。一部分人跪在沟这边,委曲求全。

阶级确实在固化,阶级之间的折痕在加深。难以逾越。寒门难出贵子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因为这个时代,想要成为贵子,拼的不仅仅是智力,不仅仅是努力,更多的是平台和资源。寒门的贵子及其家庭,往往需要付出几倍于其他人的和家庭的努力,远见和坚毅,才能挽回一点阶级上的差距。

虽是如此,在《北京折叠》中,可还是有人愿意冒着被城市翻转而夹死的风险,越过那道折横,爬向另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一点让我明白,阶级界限从来都存在,因为这个世上人并非生而相同,即使生儿相同,也并非长而相同。生得不同,长得不同,日子长了,自然就被区分开了。这就是阶级,这就是差距。

你可以认为这是不公平。但不能让抱怨的声音一直充斥着原本应该包含奋力打破樊笼的生活。

我向来认为,会抱怨的人不是厉害的人。可以偷偷摸摸地抱怨,但必须光明正大地奋斗,才是最彪悍的人生。

只要人还在成长,只要人还可以成长,阶级就没有固话,阶级之间的道路更不会被封死。

就像《北京折叠》中在原本属于第三空间的无名小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进入到第一阶级,从此他就是那些第二空间、第三空间人眼中高高在上的有权利的人。殊不知他也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

阶级的真正可怕之处,并不在于阶级的城堡有多坚固,和多宽广。而是那一道一道高墙,让里面的一切变得深不可测。无知和畏惧,才是阶级之前的真正的藩篱,上面布满了假想的荆棘,寒光冷冷,警告着一切胆小的人。

有的人就真的怕了,退缩了,后退去,向来的人摇头说“别去了,阶级都固化了,没有用的”。

紧接着,你就会看到一路上都是回头的人。一路上的人都在说“阶级固化了”。

我要是对你说“阶级固化了”,你若是信了,你便是那群回头后退的人。

不信我说的,坚持一下,最后都会站在城堡上,看无数过客,来来往往,熙熙攘攘。

这是《北京折叠》带给我的最大启示。

-----------1分钟了解王书叔-----------

王书叔,90后大龄男青年

管理学在读研究生

一边学习

一边经营个人自媒体平台

爱好旅游,说走就走

喜欢读书,一周一本

坚持写作,有空就写

偏爱读小说

是王小波和阿城老师的铁粉

巴金说过

「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

而是因为我有感情」

而我愿意一辈子做一个

将感情装进文字的写者

简书@王书叔

相关文章

  • 火车上读完《北京折叠》

    每次从东北南下回家,20多小时的行程,我都想尽办法买一张卧铺。有时是提前一个月订票,有的时候定晚了,就找黄牛。 一...

  • 读完北京折叠

    读之前除了知道它获得雨果奖以外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一直以为它是和三体一样厚重的书,所以在读到老刀回到他的第三空间时,...

  • 列车上的北京折叠

    今天的收获着实不少,没想到在这漫漫长夜也能看到这般接地气的凄美场景。 郝景芳笔下的北京,两天为一周期,分为...

  • 折叠展开

    早上阅读了最近很火的《北京折叠》,文章不长,很快读完,中间有很多的描写还是跳过的,因为不是精读,因此很多细节并不清...

  • 读完《北京折叠》的学习感悟

    “天睿,你集齐14个生肖了吗?”一大早,就收到微信群的呼唤。“这次今日头条放大招,我所有的都齐了,只差一个‘发’字...

  • 折叠城市

    感觉自己还没有看《三体》,但是《北京折叠》已经火起来了...... 这本短篇讲了北京存在的三个折叠空间,主人公老刀...

  • 北京折叠,折叠社会

    读完了之前遗留了一半的《北京折叠》。作为一本科幻小说,其实《北京折叠》的脑洞开的并不大,甚至还不够《天才,疯子》的...

  • 折叠了的北京,疼吗?

    █文/叁未 北京,折叠。 那样的北京,疼么? 夹在期间的人们,疼么? 看完《北京折叠》 似乎有了答案 《北京折叠...

  • 读完《北京折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无论是以前现在未来,人都是分三六九等的。(第一二三空间) 无论是以前现在未来,无论哪个阶层都有善良的人。(老刀老葛...

  • 北京折叠

    我想也许背景折叠所描绘的是一种时代的落寞吧,在改革开放经理40年,在这个大浪淘沙,英雄辈出的的后面,在闪光灯聚焦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火车上读完《北京折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lx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