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
1.小事源源不断
场景一
“妈妈,你能帮我把它擦掉吗?”
我放下书,抬头一看,她腿上有几道红色的蜡笔印,看起来好像被虐待的勒痕。我把湿巾拿给她:“你自己擦一下。”刚进入看书的状态,又听见她稚嫩的声音,“妈妈,我想吃鸡蛋,你现在就帮我煮呗……”
“妈妈……”
也许有娃的妈妈会和我一样抓狂,孩子在身旁,如果你想工作或看一本书,真的很难做到专注。
场景二
当我想联系某个人而打开微信,看到上百条未读信息,虽然不一一点开,还是会从前翻到后,突然看到另一个人的留言,便赶紧去回复。等处理完这些未读信息,却发现自己已经忘了真正要去联系的人是谁!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种困扰?
场景三
“我总时抽不出时间,连看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朋友向我诉苦:“你看下班后要做家务,陪孩子玩……哪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其实这也一直是我的烦恼。时间像细软的白沙,在指缝中匆匆流走。有很多想法,却一件也无法付诸行动,总是抱怨时间无情,弃我而去。
2.例外
但是又另外一群人完全例外,他们在同样的时间流逝里,却获得了丰厚的果实。比如,剧作家、导演伍德·艾伦,在1969年-2013年这44年的时间里,他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在这段时期里,艾伦一直没有电脑,而是在一台德国的手动打字机上完成。
J.K.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期间会远离媒体。为了能够全神贯注地写作,她住进爱丁堡城堡附近的一家豪华酒店套房,完成了《哈利·波特》的最后一本书。
还有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尚克曼发现3000英尺的高空是帮助他保持专注的理想环境。当他临近一本书的截稿日期时,就会预定一张往返东京的商务舱机票,在飞机往返飞行的过程中,一路写作。等他回到美国时,已经完成了手稿,这距离他最初离开时仅仅30小时。尚克曼解释道:“这趟旅行花了4000美元,但是完全物有所值。”
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为什么有人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却有人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这几天看了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才开始反思,不是“没有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而是没有采用“深度工作”的方式,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地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常常被肤浅的事物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导致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进行深度工作。
《窗畔的加拉》 萨尔瓦多·达利
3.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选择深度工作就意味着摒弃肤浅工作。所谓“肤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网络朋克作家尼尔·斯蒂芬森解释自己故意不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如果我如此安排生活,能够得到很长的、连续的、不受人打扰的时间,我就能写作小说。反之,如果我备受打扰又会怎样?不会有一部传世的小说……而是会有许多封发给个人的电子邮件。”
斯蒂芬森对专注的执着正是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所提倡的理念。他指出,未来有两类注定会成功,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即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即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为了不被专注的AI(人工智能)打败,我们需要更好地修炼自己的专注能力。
4.深度工作法则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 *专注度
努力不被小事扰乱心神。与机器不同,人很容易被情绪控制,哪怕一件小事影响了情绪,也会降低做事效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专注的最高境界。
抛开短期利益,远离社交媒体。很多影响情绪的小事多半来自社交媒体。它传
递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如果你正在专注一件事时,看到某条影响情绪的坏消息。铁定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了。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抱怨,媒体采访他后,只采用了他一段观点,其他人都是好几段话。当你获得信息后,就会不停地安慰他,却因此占用了自己专注工作的时间。到下班后没有完成想做的事情,是否得不偿失?
在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录你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比如先以30分钟开始训练。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计分板可以强化动机,当深度工作是我们的目标时,就在日历上每天画上一个大大的X,日复一日,让它像一条链子连接起来,千万不要掉链子哦!
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微博页面,不数次来到咖啡机泡咖啡。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当你采用高强度工作方法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后,可以把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投入到生活中的赏心乐事中。
偶尔失联也无妨。我会选择一天之内,只点开2-3次微信。过去我会使用微信网页版,虽然不用看手机,但新消息一来,还是忍不住去看,但多半都是繁杂的群消息。所以,我决定除非需要在微信上面找人或者发文件,否则尽量不登录网页版。而且到了下班之后,我基本不会打开微信,周末更不会点开,这样我就有时间去陪孩子,也不会让孩子觉得“我更喜欢手机,而不是她。”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如果你想要赢得注意力的战争,不要对那些从信息大杂烩中找到的琐碎分心之事说“不”;而是要对那些激发出你无尽渴望的事情说“是”,让这些能激发无尽渴望的事情挤掉所有其他事情。
5.深度生活法则
有成果的冥想:在身心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你需要利用本可能被浪费掉的时间(比如遛狗和通勤)。如果一切顺利,这种做法可以提升你在专业上的产出,却不需要占用你的工作时间。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我很喜欢这句话,也很喜欢漫无目的地散步和思考,当我专注地看一朵云或者一颗草,努力思考一些方向,总会有一些灵光闪现。我会按照它的指引,寻找新的思路。
《打阳伞的女人》 莫奈关键少数法则: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如果公司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公司通过从带来低利润的顾客身上节省更多的精力,用于更好地服务少数带来高利润的客户。同样,把花在低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如在微博上找老朋友)转投到高影响里的活动上(如何一位好朋友共度午餐)。
简化生活,原因在于大多数物件不是必需的。同样可以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的网络工具,也不是必需的。你“点赞”我更新的状态,我也会“点赞”你的。这种协议给每个人带来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重要性的假想。
如何度过24小时的一天。除了8小时工作时间,每天我们有16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我们应该主动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时间和精力,减少网络工具对你深度工作能力的干扰。我喜欢每天早起2个小时,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阅读、听歌、找资料、写文章或者完成昨天没有完成的工作。
睡觉前藏好手机。前几年,我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开手机看帖子、电影。后来发现视力下降,且第二天没有精神。所以就慢慢戒掉这个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现在晚上10点后,我的大脑就开始罢工了。所以,我会在此之前和孩子一起入睡。既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第二日也可以很轻松地早起。
与焦虑抗争。我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所以我无时不刻不在于它抗争。焦虑时,我会试着让自己做些能让自己有一些成就感的事情。或者把让我焦虑的事情写出来,藏到一个“焦虑盒子”里,就像真的埋起来一样。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是一本很实用的深度工作指导指南。我原以为工作就是采用各种提高效率的方法或工具就可以了。但是看到这本书后,我才更明确,提升效率远远不够。只有专注,我们才有高质量的工作产出。他指出,专注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一是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二是克服分心的欲望。只有做到这两点,你才会体验到专注的滋味。
《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 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