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非墨子莫属。
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读墨子的书,会让我觉得他的人生标准很接地气,是我们普通人习以为常的性情道理。
那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墨子其人和其作品。
01 爱,从生活中来
只要读过《墨子》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墨子的思想和观念都是立足于生活、日常实践,使得大家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他有名的《所染》中,开篇即是,“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说,墨子见人染丝而感叹:“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墨子能够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抽象出普遍的道理,这段话中看出来墨子从染坊这一行业联想到人生社会的环境、交往对人的影响。
“兼爱”是为世人熟知的墨子思想,它主张爱不同的人或事物,然而我们并不一定知道兼爱思想便是墨子从现实中收获的。他说,“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这段话正表明了他认为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他的“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进一步令人赞叹,因为他讲的是爱别人并没有把自己排斥在外,在爱别人的同时也就爱了自己。这样包容的爱,更还原了爱的真谛。
02 布衣之士
先秦诸子,多数是想做“人上人”,但与之不同的墨子却坚定不移地称自己是“贱人”、“北方之鄙人”,所以我们说墨子几乎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异类,他的一生虽与上层打过交道,但仍然是底层平民的、力行的、苦行的、好学的……
墨子崇尚的兼爱、非攻、尚贤、非乐,正是启蒙运动以来提撕的现代精神:自由、平等、博爱,而这些思想,其实是平民大众日用而少有总结的习俗。然而这些思想却正与人性之贪念相冲突,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懒惰使得大众不易接受墨子。
墨子生前被人称为“布衣之士”,这用毛喻原的话说,做一个普通人,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无论传统士大夫还是当代知识人在内很多人,都被称为学者、仁者、诗人、作家,但很少有人能被称为普通人,而墨子却做到了这一点。
鲁迅曾意识到墨子这种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的思想,他有段名言正是这个意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未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墨子的人生跟普遍专制和等级专制的人生不同,他是自由的社会的个体,他的社会化和个体化是一项至今少有人注意的成就。庄子曾由衷地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所以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看得墨子,他几乎是我们主代大众公民人格最合适不过的代表人物了。他自信不需外求,所以他可以衣衫褴褛地去见楚王。正如胡适说,读墨子,我们知道这个人是我们中的一员,他让我们自信,也让我们返回自性。
03 墨守成规的本意
“墨守成规”这一成语,我们都不陌生,它来源于墨子和墨家学派,墨守的本意是指墨子善于守城,尽管他能战、善战的事迹名垂青史,但他的思想还是“非攻”的。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称赞墨子“善守御”。“墨翟之守”、“墨子善守”逐渐简化为“墨守”。经学家何休写书取名为《公羊墨守》就是说公羊传义理深远,不可驳难,就像墨家守城一样坚不可摧。
墨子对战争有他独特的心得,那便是“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墨子看来,勇敢是跟智慧和道德相结合的,并不是本能的、盲目的。所以他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
读过墨子的书,我们不禁感慨他的防御战考虑得那么充分、细致,他反对战争,却为人类考虑把守卫战准备到极致。他不仅从道理上“非攻”,还从“沙盘推演”上让对方心服口服。墨子曾以布衣之身去说服楚王和公输盘别攻宋国,他当场解下衣带为作围墙,用木片作武器,无论对方用什么方法攻城,都被墨子一一挡住,当对方攻城的器械已经用尽之时,墨子的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因此,墨子在当时被誉为善守的圣贤。他的精神是守卫自己、将自己锻造成人的精神,他求于人但又不依赖于人。
墨子既是思想上的巨人,又是大爱无言的圣贤,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曾经评价他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