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道,写文章或者拍裋视频的底层逻辑,就是要做好的内容。
那么我会从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我”到底可以给这个社会或者给自己或者给某一类人解决什么问题?
无论如何,要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我有什么?我有哪方面的积累和沉淀。
我要什么?我发现了哪一类人的什么问题,我要通过什么形式去解决它,是写公众号还是拍短视频。
我要舍弃什么?我不能贪大求全,我必须要,毕其功于一役,聚焦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沉淀来从一个点入手。
这样先去深度思考,再去做,人设自然而然就有了,我认为很多东西,我们要区分三个层面的问题。
天天有人说,做人设,做人设,人设无非就是一篇一篇文章的,一条一条视频的,不断翻来覆去地重复着你的价值观,你的使命,你的理念,这个是无形中去做的,当然不是说每篇文章、每条视频都必须有这个理念的存在,可能有的文章或视频,它这个理念很明显,有的很隐藏,这个就是我说的,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短视频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不一定每篇文章或每条视频都要这样。
大家可能看到了我的公众号文章,有数字编号的,就是原创文章,甚至是付费文章,而没有数字编号的,就是小绿书,也放松一下自己,转发一些简单的,但是仍然是观点或者理念性的东西。
我做的短视频也是一样,有自己拍的短视频,有图文,内容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展示自己崇尚的价值观和理念。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很多演艺界的人士,有的很快会进入瓶颈期,只会演某一种类型的影视剧,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已经掏空了,你会发现,为什么很多演员拍的电影,演来演去都是演的一种类型,比如靳东演的高富帅总裁型,因为他的演艺经历就那些了,如果想突破瓶颈,就要多一些别的人生经历的尝试。
就是我们觉得做内容的人,无论做电影做戏剧做文学的人,最后他都会不断地去燃烧自己的生命体验,然后贡献给别人。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特别佩服董宇辉的原因,他能火这么久,居然完全没有被掏空的状态,完全就是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太丰富了。小作文事件对他来说,都不是一个坏事,而是涅槃重生的一个从主播到主事人转型的一个大好事。
所以,我认为做内容,它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逻辑。
当然了,对我们小卡拉米普通人来说,不是说这个事情烧空了,就没有了,但至少你把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烧空之前,你能换到自己想换的,这个时候你就有时间,去进入到边输入边输出的过程中,这才是一个良好的完整的商业闭环。
我也是到现在才知道,过去50年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反而是我在做这些事情时候的一个极好的背景板。
在经历线下向线上转型一年的混乱期之后,就开始向上走了。
因为,每个人做一件能称之为事业的事,它归根结底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理论支撑,或者都有自己的人生信条,人类是会因为理念和信念和一些虚构的想法,聚集在一起的。
那么我认为一个账号,同样是通过自己的价值观,通过自己的理念,通过自己的想法,把一些同频的粉丝聚集在一起。
只不过账号或者ip的影响力小的时候,平时不说,不代表着大家没有这个感觉,大家随时通过一些比较具体的东西,比如说都建各种付费社群,我们写作群的理念和别人的理念就是不一样,有一些可感知的东西,它是大家可以说得上来的,但是那个理念有时候他不一定说,但是它会成为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那个神,他会贯穿整个账号或者社群的价值观。
你做账号的发心,真正想关心的那一类人是什么样的,为这类人去写去拍。
人们喜欢更深层次的刺激,这个刺激可能是搞笑的情绪价值,可能是共鸣价值,可能是专业价值,但一定不是浅层刺激了。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深度的内容,至少你写文章不能只写100字以内吧,你拍视频也不能只拍10秒20秒吧。
你有能力讲一番有含金量的话,你的人生的细节能够支撑60秒以上的内容,写出一篇1000字以上的内容,并且能让别人看,你就成功了,你的人设自然就立住了。
因为,你赢在了价值观上。
就像董宇辉,他说的、他做的,全部都是文化的传播、助农带货、宣传当地的大好河山……
我们肯定成不了董宇辉,但是,我们在价值观上,可以成为董宇辉的1/10000的小分身。
我写完了,猛烈点赞,点在看,转发,你会更有才有财、更好看的!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