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开宗立派的巨匠,也是对中国文化基因贡献巨大的圣贤。这位对缔造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宗师,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存敬意。
孔子的一生少年贫困,晚年流离,他难能可贵的品质、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学习。
他教会我们的第一点是,即便在逆境中,也不能放弃自我成长。保持着一名智者应有的执着与乐观。没有人,没有任何困难能够吓倒你。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因为宋国内乱而逃亡到了鲁国,他是出生在鲁国的殷商民族的后裔。
孔子的父亲名字叫叔梁纥,在孔子出世后不久就去世了。他家里非常穷困,年轻时代的孔子干过很多杂活,孔子后来谈自己经历的时候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即便穷困,孔子仍然敏而好学,尤其留心各种礼仪和知识。
当他十七岁的时候,这方面的天赋和成就就已经引起了鲁国的大贵族孟釐子的高度关注,他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子孟懿子说:“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所以孟懿子后来就成为了孔子的学生。这是我们从孔子身上学到的第一点,即便在逆境当中,也不能放弃成长。
他教会我们的第二点是,要赢得别人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不是靠拳头硬,也不是靠财大气粗,而是自重与自我修养。当你的气质能迎来别人仰慕的时候,自然就会得到尊重。
齐景公要和鲁定公在夹谷这个地方举行一次友好会面,鲁国由孔子主持担任礼仪方面的事宜。见面以后,孔子按照非常标准的周礼引导鲁定公与会,让人感觉庄严肃穆。
而齐景公那边的臣子什么都不会,只会搞些很庸俗的歌舞表演,还被孔子严厉训斥了。齐景公回去很生气,觉得齐国太丢人了,礼仪举止不登大雅之堂 。
为了挽回面子,齐国就把之前侵占的鲁国的三块土地都还给鲁国,表现得知礼仪、有格局。齐国的军事实力一直比鲁国强大,但这次仅仅是因为孔子懂礼,鲁国没有费一兵一卒就收回了失地。
他教会我们的第三点是,你有再多的希望与期待,也不要太委屈求全,道不同不相为谋,该离开的时候要果断、决绝。
孔子在鲁国执政后,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隳三都运动。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都邑都超越了礼制,城池过大,城墙过高。
隳三都运动遭到季孙氏的反抗,并发动了叛乱。孔子很有实干才能,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很有手段。就像佛家说得那样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他冷静应对,指挥忠于国君的队伍打败了叛军,几个叛军领袖都流亡国外了。
孔子一直在践行恢复秩序的理想,但现实往往是灰暗的。强大的三桓势力肯定不会坐看孔子继续这样干下去。他们先用进献美女等腐化手段贿赂鲁国国君,让他疏远孔子。
孔子知道国君已经不打算继续支持他了,他毫不留恋,马上就离开了。以五十六岁高龄,开启了周游列国的历程。
他教会我们的第四点是,不要被眼前巨大的利益所诱惑,有些利益背后是更为巨大的陷阱。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判断的标准是看它符不符合道义,而不是看它是否能给你带来眼前的利益。
孔子离开鲁国度过了十三年(一说十五年)的流亡生活,期间到过卫国、陈国、蔡国、郑国、宋国等诸侯国。每到一处,当地的诸侯国君都对孔子表现出了无比的尊重,给予他很高的俸禄,但却又不能听从孔子意见调整施政方案。
孔子不想做一个光拿钱不干事的食客,所以每个地方都呆不久,频繁地换地方。一路上是非常劳累奔波的。期间还遭遇过好几次被围攻,甚至断粮乏食的危机,但孔子依然旷达坦然地面对,保持着一名智者应有的执着与乐观。没有人,没有任何困难能够吓倒孔子。
在流亡的过程中,孔子曾有机会到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去从政,但孔子放弃了。
因为正当孔子试图渡过黄河去晋国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消息,赵国的执政卿赵简子杀了两位非常贤德的大夫,而这两位大夫曾帮助赵简子上台执政。因此孔子判断赵简子是一个不义之人,不义之人是不可共事的。
孔子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判断的标准是看它符不符合道义,而不是看它是否能给你带来眼前的利益。
很多人认为孔子是个官迷,游说那么多诸侯,一心想当官。其实不是的,孔子积极入世、救世,和一般人争取做官并不一样。孔子说过一句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得就是如此。
从孔子的一生中,这只是其中很少的几点,我们要学得还有很多。
若要知道什么是道义,我们就需要学习,需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