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育人,不仅教谋生养身的方法,更教为人做人的道理。孝、悌、信、仁、文、行等都是孔子教的内容。为人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修身修好了,才能实现如《大学》所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老师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年轻人啊,你们在父母跟前的时候,就要孝顺父母;不在父母跟前,就要和兄弟姐妹相处好;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怀着仁爱之心、博爱之心去对待别人,碰到那些有仁德的人,要多向他们学习。如果做了这些事情还有时间,就要多学习诗、书、礼、乐、射、御、数等知识,比如读读《诗经》、念念《尚书》、学学礼仪,以及弹弹琴、唱唱歌、驾驾车、射射箭等。
清代教育家李毓秀采用《论语》这一章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三言韵文《弟子规》,成为幼童启蒙读物,流传甚广,但其中也有曲解孔子本意的部分,以及与现代不相适应的内容,在学习时也要注意加以区分。
孔子提出,一个人首先得懂得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然后有时间再去学那些文化知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德不立,何谈立言、立功?
为什么把“孝”放在第一位呢?儒家认为,“孝”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前面讲过,孔子的弟子有若(子有)就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2)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
为什么叫“入”则孝和“出”则悌呢?这是因为在古代,有一定条件的家庭,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礼记·内则》说,“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儿子是政府认定的士以上有官职的,父子分居。儿子必须在天将亮的时候来问候父母,恭敬地将好吃的东西进呈给父母吃。等到太阳已出,父母用完早膳以后才能告退,去做自己的事。日落的时候,再来问候父母,并恭敬地送好吃的东西给父母吃。“出”是与“入”相对而言,兄弟姐妹不与父母住在一个房间或者一个院落,相对于父母处,则就是“出”了。孔鲤趋庭就是个证明。孔子的儿子孔鲤大概住在偏房里,在院子里走的时候碰到孔子,孔子教导他要学诗。
中国历代一直注重德育为先,重视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把“德”排在“识”的前面,从尧、舜、禹的禅让,到官吏的选拔使用,一直到普通百姓的交往和相处,都是如此。现在国家强调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人才,既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德育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即人生第一课是由家庭完成的,特别是家风的建立和传承,非常重要,孔子以后会讲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都非常重要。唐代韩愈的《师说》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把圣人之道教好、传承下去。但是,师道之不传也不是一朝一代的事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至于那些“童子之师”,亦仅仅是“授之书”“习其句读”。老师的第一任务是传授道理,也就是做人基本道理,如上文提到的孝、悌、信、爱、仁等,第二任务,才是教给学生谋生的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