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考过 2-3 次的进行★★,考过 4 次及以上的进行★★★)
核心考点一
教学原则★★(考频 2 次)
1.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
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 直观性原则
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
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4. 启发性原则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
5. 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
学。
6. 巩固性原则
7. 因材施教原则
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8. 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核心考点二
教师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考频 5 次)
1. 爱国守法
教师要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义务:①保护受教育权②保护隐私权③保护人格尊严④保护通讯自由
2. 爱岗敬业
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 关爱学生
( 1 ) 教 师 要 关 心 爱 护 全 体 学 生 , 以 平 等 公 正 的 态
度对待所有学生
(2)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 教书育人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 为人师表
(1)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
(2)经济问题
(3)尊重家长,听取家长建议
6. 终身学习
任何积极的学习活动都是终身学习
核心考点三
学生观★★(考频 3 次)
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教师要想办法学生实现发展
2. 学生是独特的人(因材施教)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核心考点四
教育观(考频 1 次)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核心考点五
教师观(考频 1 次)
角色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行为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核心考点六
职业道德素养(四对)(考频 1 次)
1.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热爱学生的要求:(两爱两全两解一情绪)
(1)把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2)把爱与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理解和宽容学生(给他们改错的机会)
(6)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
(7)对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4.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核心考点七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原则(考频 1 次)
1. 教育性原则
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2. 客观性原则
3. 有效性原则
老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一定要考虑所用方法和措施的效果。
4. 可接受性原则
5. 冷处理原则
对于有些偶发事件,教师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冷静地观察,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核心考点八
职业能力素养
1. 语言表达能力
2. 组织管理能力
3. 组织教育教学能力
4. 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核心考点九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遗忘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剧,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核心考点十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6.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思维训练。
核心考点十一
意志品质的培养
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3. 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4. 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
5.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 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7.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核心考点十二
韦纳归因理论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努力归因”,无论成败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者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
“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出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智力、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学生作“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又强调努力!
核心考点十三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2.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对问题解决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核心考点十四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较容易的任务中,
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
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 U 型曲线。
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所学的知识增多,学习成就的取得就可
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
学习动机。
核心考点十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机,应该关注学生的缺失性需要是否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