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长的“三界”,到班主任的“五有”
——读《校长的“三界”》有感(第1稿)
2020年初,有幸来到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进行参观学习。在校长办公室墙上,我看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朝向幸福的学习,重建教育的诗意”。此言颇耐人寻味,既有校长对学校育人方向的把握,又有校长对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考。正如顾校长交流中提到的三个关键词——“边界”“远界”“境界”,一次难忘的远行,注定是一次特别的收获。
如今,顾校长以学术交流的方式,进一步展开了一幅“理性”和“诗意”的画卷,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教育的诗意,感受系统的复杂,体会高远的境界,滋生美好的情愫。
一、校长何为:错综复杂中厘清边界
1、全面之事,全体之人,全域关系——“碎片化”
2、全面之事,全体之人,全域关系——“守边界”
二、合作治理:学做一体中打开远界
1、家校社“好合作”——学校教育“好治理”
2、“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赋能”——学建一体
三、全纳共生:致敬生命中提升境界
1、学生评价: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幸福生长的权利
2、全纳共生:致敬生命中境界提升
交流总结:
有边界,方能让更多人突破成长的上限;
有远界,方能激扬教育的本真;
有境界,方能让我、“我们”的教育人生自在芳华……
(事件可以突发,立场必须坚定;视点可以不一,频率必须合一;时间可以碎片,思想必须完整;差异可以存在,自我必须绽放!)
收获1:顾校长从事、人、关系的角度,指出教育工作“碎片化”现象;又从人、事、组织、关系的角度,指出行政决策“有效化”途径——从形成(三级协商:主办、主管、分管)、审批(常规型、优化型、创生型)、落实(工作方案、责任与合作者、反馈评价)三个方面,发挥教育工作“守边界”效能;在学校的特色活动方面,涉及到学校的特质定位(文化、主张、特色……),管理的培养团队(空间、思维、流程……),活动的整体测定(联合、整合、综合;最近发展、最大价值……),关系的自成风格(师生、家长—领导—社区、社会人士;个体—组织);在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教学安全、教学行为(守住底线、呵护底蕴、铺好底色;多元巡课、考核评价)、学生组织(理念跟进、岗位设置)、工具使用等四个方面。
收获2:好教育的定位:发展全人、发展在全程、资源全运用、渗透全领域、影响全社会。家委会成立于1996年;2009-2010年学校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真正启动“家校合作”研究;2011-2014年,突破难点:社区共建;建构合作模型:三力驱动,三环交融;2015年,打开“第四教育世界”。成事成人,以坚定的教育立场明晰价值取向;系统建构,以复杂性思维方式推动过程展开;融合发展,以创新型制度建设优化合作格局;互学共进,以学习型组织推动治理能力升级。
收获3:“社区治理”包括法规治理、文化治理、服务治理、场馆和课程治理。特色活动有:“龙娃夜里厢:助力明星城,全民奔小康”“‘一盔一带’系列活动”“少年军事成长营”;“家校合作”成立了“幸福龙虎好教育委员会”,包括护学、督学、助学、互学共学,成立了“校内、校外联动、假期、学期贯通”,升级为:校内、校外联动,假期、学期贯通的运行机制。
收获4 :学生评价,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幸福成长的权利。课程教学(诗意规程)、常规培养(文明礼仪三字经)、时序节点(期末评优、学年成长档案、毕业季成长册、感动校园、四好少年……)、品牌活动(诗意文化节、寒暑假生活成果博览会展销会……)特色专项(玩伴团小团长、劳动教育月)。所有的活动都基于学生、属于学生、为了学生(申报-展示-共评互学;再创造、再发展)。通过建构目标体系、契领各领域、各层面转化、学生的评价,具体指向《龙虎塘实验小学诗意学生成长目标评估指标》:三大目标——阳光(健康、积极、服务)、文雅(礼仪、和善、向美)、灵动(智慧、创造、交互);六个要素二十条指标。
把教育工作做得理性而诗意,把教育生活过得温润而美丽,把教育日子数得远近都清晰,把教育芳华铺得国内又国际。这就是顾校长留给我的印象,一个教育界淡泊名利、执着前行、内心强大、充满智慧、人生丰盈的奇女子。
联系自身的“班主任何为、家校社合作、全纳共生”,有如下思考和感悟:
一、“常规管理”有体系
(一)学期前的家访工作
家访,是家校建立合作关系的第一步。老师、学生、家长,从彼此认识到互相了解,从彼此接纳到互相信任,家访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在家访的过程中,把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建班育人的理念方法对接起来,找到彼此之间的认同和契合,为家班共育开一个好头。
(二)开学初的班委组建
要让一个班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正常运作起来,组建一个临时班委,发挥班委成员的积极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家访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小学的岗位锻炼情况、初中的班干部任职意愿,再互相比较平衡,进行“人人有岗位”的拟定。每个人最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老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个体的长处,让岗位锻炼成为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三)学期中的岗位考核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的岗位设置和运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考验,有的岗位适合,有的岗位不适合,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决定岗位的去留。初中生的民主意识开始增强,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尊重民众的意愿,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也让每个岗位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学期末的优秀表彰
学期末除了学校表彰之外,还应有班级层面的优秀表彰。学校层面有“优秀学生干部”“文明礼仪之星”“纪律之星”“劳动之星”等。班级层面有“美德之星”“才智之星”“健体之星”“尚美之星”“勤劳之星”“求真之星”“向善之星”“致美之星”“进步之星”“活力之星”“科创之星”“运动之星”“悦读之星”等。
二、“建班育人”有特色
附:《科研: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班主任“建班育人”的成长经验分享
主持人:在建班育人过程中,我们很多班主任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把三尺讲台延伸到社会大舞台。董老师,说说你的故事吧。
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研学旅行是学与行的有机结合,是最接近教育本源的学习方式。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到 “洋山深水港”去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因为是外出活动,学生格外兴奋。学生似乎并不关注活动本身,而更关心“零食可不可以吃”“手机可不可以带”。到了洋山深水港码头,学生来回走动,场面一度混乱。这一次研学旅行活动,我有很强的挫败感。回顾本次活动,进一步深究之后,发现自身对于“研学旅行”理解不当、设计缺失、管理不足等问题。
主持人:对于失败的反思,你是选择继续?还是选择放弃?
董:第一次尝试就遭遇挫败,但我觉得问题的背后肯定是有探索价值的,因此,我选择了继续。反思让我意识到,研学旅行活动不仅仅是把学生带出去,还要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真正“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有所得”。于是,我对研学旅行项目重新设计,我们的“探寻文化之旅”,是从“探寻名人故居”开始的。学生对“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张乐平故居”非常感兴趣,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我们积累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经验。
主持人:董老师,你既有对失败的反思,也有对成功的反思,你有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
董:在失败的反思和成功的反思的基础上,我把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就申报了上海市德育实践课题《且行且思——初中生探寻文化之旅的实践与反思》。之后,我经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不满足于本市的探寻,我们开始了跨省市的探寻。
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对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感兴趣。我们跨省市研学旅行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浙江绍兴。我们在“探寻绍兴文化之旅”前,师生一起讨论:选择参观景点,确定行程安排,具体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搜集,设计封面封底,设计活动线路图,和旅行社洽谈并签订协议。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景点进行讲解,老师不断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活动后,以活动感受和美篇制作的方式,回顾活动体验和收获。整个研学旅行活动,在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的过程中,实现校外活动的教育性、综合融通和生命成长。
探寻天目安吉之旅,围绕“学生领导力、学科融通和社会交往”展开。活动前,由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在天气预报有台风的情况下,由学生确定活动是否延期。学生很好奇,真的如袁宏道所说的有天目“七绝”吗?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袁宏道的“天目七绝”进行实地考证,发现“天目山的雷声”并不是袁宏道笔下所写的“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而是“晴天打雷,震耳欲聋”。学生有了意外的发现,非常兴奋,一个个变成了“好问专家”——“天目山的晴天为什么会打雷?”“天目山的树枯死了为什么不会倒下?”“为什么要在树木的根部撒上石灰?”“天目山的溪泉可不可以喝?”“天目山的植被为什么这么丰富?”等,带着诸多问题,用学科融通的方式,深入开展“天目山的探寻之旅”。
“多主体跨时空合作学习”——浙江武义泉溪小学的“小水滴中队”和上海临港实验的“七色花中队”合作开展“探寻古村落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沪浙两地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牵手结对,一起探访“千年古村山下鲍”。古村落有着众多的文化元素,我们探访了“宗族文化”,拜谒了“涂氏宗祠”;我们探访了“非遗文化”,寻访了“古靛青塘遗址”和“水碓”等;我们探访了“建筑文化”,寻访了梁思成曾经留下了一张照片“江南古民居”,这张照片上的古民居就源于“千年古村山下鲍”;我们还探访了“自然文化”,城市的孩子特别喜欢与世隔绝的自然风光,流连于这里的山清水秀,易予佳同学在活动感受中写到“鸭子在天上游,把白云都弄皱了”。整个活动历时半年多,我们在前期调查、师生访谈、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期初展示等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多主体跨时空合作学习”的活动愿景。我们的城乡联动、多学共生、多方赋能还在持续进行中。
主持人:我想悄悄问一下,双休日那么忙,你们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会对学习产生干扰和影响吗?
董: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研学旅行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在行走中学习”的方式,是校内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事实证明,“研学旅行活动”非但不会影响学习,还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班上小艾同学,刚入学时,学习有点困难,行为有点偏差,初中四年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华丽转身。个体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他对研学旅行活动情有独钟。小艾同学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认真投入,使他从“活动边缘”走向“活动中心”,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得到了正强化,学习力和自信心得到发现和提升。如今,他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也在节节攀升。
研学旅行活动,在实现个体转化的同时,也使群体发生着变化。2020届学生,在区级、市级、国家级、国际级比赛中屡获大奖,有4位学生在全国“未来问题解决”现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我在课题研究的同时,不断研读学术论文,撰写30多万字的读后感;区级或以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2本个人专著,出版2本学术合著。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感觉我在成长了,我的学生也在成长,师生一起互学互鉴、共生共长。
研学旅行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使班主任在“建班育人”方面有创新实践和科研成果。
三、“教师发展”有路径
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把“五育”融合在一起,找到“学科树德、学科启智、学科健体、学科育美、学科敬劳”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在少做题、多读书,少练习、多展示,少独学、多互动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中心和前沿,在创生和积淀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路径——在“建班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提高了班主任成长的必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循环,不断螺旋上升。在“建班育人”进程中,要不断提升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特色创建能力、反思研究能力、价值引领能力等必备能力。
四、“学生成长”有逻辑
(一)了解规律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进行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需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反应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二)建立关系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的教育共同体是实现教育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是真正做到形成以生为本、适应力强的教育自助发展的有效途径。
1、家-校-社 合作关系
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合作从最初关注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拓展到学校利用自身教育、文化等优势帮助家长参与学生学习和社区建设,再到学校、家庭与社区“双向促进”,互相沟通。把学习的情境建立在感知和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内化成个体的品德、素养和能力。
2、班-任-生 互助关系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离不开同学、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学科融通使以往的人际合作转化成了学科合作,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是一节课、二节课就能形成的,而是由无数个知识的片段和个体认知发生关联,有了头脑中的映现,从而内化成自觉或不自觉的语言或行为,甚至思维或思想,于是有了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3、生-师-生 协同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和学生的亲近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的状态。亲近关系怎么建立?跟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有关,与人与人之间的接纳有关,能够接纳优点,也能接纳缺点,全纳个体和群体,建立教学相长,互学共长的协同关系,能减少成长中的能量消耗,增加个体和群体的成长自动力和成就满足感。
4、生-生-生 和谐关系
生生之间的关系有多重要?有一个男生多次哭鼻子,属于情绪释放甚至情绪失控的状态。究其原因,他从小学起就有“被嫌弃”的内心感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从学校日常生活来看,他比较在意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忽视了群体生活有一定的规则。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逃避、排斥和释放的方式。了解情况之后,做了一些精神宽慰和心理疏导,如今,当他打开心扉,在接受“问题”的情况下,自觉主动地打扫教室、摆放桌椅,乐于交往、友好相处,让服务意识和集体融合高于自我需求,心中的结打开了,生活自然就充满阳光了。
(三)共育机制
传统知识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授者,学校几乎是唯一合法机构,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学校、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进入新时代,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合作在重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生态关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在统筹时代转型背景、生命发展需要及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尊重与关怀每个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的教育理念更新。学校、家庭和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完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情境空间,能够把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从“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转变为“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当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来源,学校也不再是唯一学习的场所,家庭和社区所起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再次,学生地位的提高。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的成长,坚持“五育”并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只有立足孩子本身,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互动才是有意义的。
五、“家班共育”有创意
(一)“班级家委会”的有效合作
以往,只有学校层面的家委会。这学期,在家访的时候,家长主动提出要参加家委会。因为主动报名的家长有几个,所以组建了“班级家委会”。到目前为止,班级家委会的工作主要在于对班级活动的大力支持、班级公众号的及时推送、学校布置的项目收费、班级层面的生活用品及学习奖品采购等。为班主任减轻了琐事杂事的负担,也为班级工作积极出谋划策等。
(二)“家长智慧课堂”助力成长
家长智慧课堂,是从上一届沿用下来的班级特色项目。发动家长的教育力量,为学校教育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把家长的专业知识引进班级,让学生能在微讲座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提前准备。
(三)“家长教育资源”整合利用
家长的教育资源有哪些?如:地域教育资源,场馆教育资源等。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27个省市,这份独特的教育资源怎么开发和利用。我们的家长来自各个不同的单位,他们工作的独特性能否为学生打开视域,接触先进前沿的理念,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
(四)“家庭阅读分享”发挥作用
继胡妈妈的阅读分享后,建立一个家庭阅读的组群,把喜欢阅读、乐于分享的家庭团聚起来,因为考虑到家庭间的个体差异,分成“英文阅读组”“家教阅读组”“人文阅读组”“科普阅读组”,由家长代表或学生代表牵头组织活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家庭阅读”活动。
(五)“寒暑假生活重建”新项目
“新春音乐会”等,怎么策划,怎么组织,怎么实施,怎么评价,怎么反思?怎么在一次活动中基于学生立场,调动全员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把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发挥到极致?“寒假生活我做主”,让假期生活和学期末、学期初的生活自然衔接,体现出“第四教育世界”的独特意蕴,以项目推进的方式,促使个体和群体的生命成长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复杂的关系怎么构建?具体分成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和家校合作三块。落实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假期中四个时段。以建立关系、搭建平台、过程推进、交流展示为主要形式,推进班级建设的有序、有效开展。其中的逻辑链是什么?“点”“线”“面”“场”“气”,有学生教育的个体性,有年段连接的序列性,有育人环境的人文性,有家校合作的联动性,有幸福成长的前瞻性。
向顾校长学习,做一个淡泊宁静、目光向内、心地纯正,保持对教育虔诚、对学生负责的育己达人的班主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