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路十年
01
医院外,老妈打来电话。那天正好我在看病,腮腺炎。
她问我去成都的情况怎么样,见到她父母之后有没有谈到结婚的一些具体事情。我知道老妈关心儿子,我结婚的事情,用我妈的原话说:“成了他们现在的头等大事儿,什么时候完了,什么时候一块石头才落下”。
我说:“这是第一次见面,哪有那么快就直接谈的,没谈到这些。” 三言两语想带过。可老妈还是追着问这问那,哎,我没好语气了,嗓门儿提高,原本医院外也人多。我嫌老妈啰嗦,烦,觉得她是纯粹多操心,我的事情自己可以处理的好,他们后面等着被请来喝喜酒就好(虽然还早)。这是我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
父母唠叨这些,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心过,反正我是总结过,不论是我在外上学,或是现在工作了,父母电话过来,聊来聊去,一般都不出三个话题。我把它称为“父母三不离”定律,虽然不同阶段,“三不离”话题会不一样。
在外上学的时候,“三不离”是这样的:
你在学校要好好读书啊,看你父母没文化挣点钱多受罪!
在学校没事儿不要乱花钱,钱要省着点花!
你要吃饱穿暖了,身体最重要,过马路的时候要多注意车子,不要乱穿马路!
现在参加工作了,“三不离”是这样的:
房子你回不回来买啊,房价又涨了!
那谁谁谁都结婚了,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啊?
你哥家的小孩儿抱手里真好玩儿,老练的很!
02
以前我给父母电话打的少。这里的“以前”是指2016年之前。
上学那会儿,我从最开始大一的还基本一个星期一电话,打给他们问问家里的情况,爷奶的好不好,以及说说我的近况。到后面两个电话之间相隔的时间越来越长 ,一个星期,半个月,甚至有时一个月都想不起来。
父母就打过来。每每打过来,开头总会不自禁的说上一句:“你啊,过这么长时间了,也不知道打个电话回来?” 电话那端,我听出了一丝无力的埋怨,听出了一种只有为人父母才会有的暗自神伤。
2016年开始,我变的有点不一样,我开始把“给父母打电话”这件事情记在自己周六日的计划表里。“给父母打电话”,前面画上一个小方框,如果周六日打过了,就画上对勾。周日下午会回翻一下计划表,看哪些事情没有打上勾,如果给父母的电话没打,就会立马补上。
你可能会觉得给父母打电话这样一件小事儿,有必要做成这样生硬么,还计划表里,似乎过于严肃?
是的,我要写在计划表里,我用它来提醒自己,一个星期一个电话,不忘记。我知道这样一件事情做了跟不做,长远来看,差别很大。
现在我跟父母不在一处生活,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这每个星期短短10分钟的电话,却可以让大家觉得还根以前一样,没有因为不在身边而生疏,亲情一直还亲。
03
老爸好像又跑到合肥做工去了,这次老妈没跟去,因为活儿不多,她一个人在家做着点事情。
这两周我开始分别要给他们两个人打电话,他们也不在一块儿了。
上个电话跟老爸聊,知道合肥这几天也一直下雨,工地上没做成活儿,不巧这两天他又感冒了,咳嗽得厉害,打了三四天点滴,现在才好些。电话里我跟他说,在外有什么困难就给我打打电话,哪怕帮不上忙,说说也好。
04
现在给父母的电话里,末尾我也开始“三不离”,唠叨起来,一遍一遍又一遍,不过没嫌自己烦。我说:“年纪越来越大了,身体不像年轻,不要再往死里累了,保重身体最重要;烟该少抽了,酒也可以少喝了,不然爷爷的现在就是你的以后;不要吃完晚饭就待到房间里看电视,出去马路上走走也好,就当消食锻炼一下。”
他们也总听不进去,跟我听不进去他们的唠叨一样。
哈,我想,是不是所有的唠叨都是听不进去的?是不是所有唠叨的人都觉着过自己唠叨?
End. 如果喜欢,可以点击关注我哦
文章首发个人公众号“一路十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