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妈宝男很可怕,我在知乎上搜了一下各式妈宝男,确实骨络清奇,但是……妈宝男都是如何形成的?怎样避免自己的娃养着养着成了妈宝男?
今天这篇文章要谈的是,妈宝男养成记!怎么样,你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各种可恶的妈宝男,受人牵制的木偶,那一起来看看,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不想孩子成妈宝男,首先你得不是这样的父母。
1、妈宝男的父母
很多时候, 那些受到父母伤害的孩子为了赢得关注,都会戴上一副面具。
他们不能拥有真实的自己,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们必须满足父母的自负感;他们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只能间接和迂回地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
他们喜欢把自己视作受害者,喜欢把自身的感受转移到他人身上——因为责怪他人能让自己获得解脱——然后摆出一副“我真可怜”的姿态。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做了父母,也不会允许孩子做真正的自己。如果孩子胆敢做一回“真我”,这些父母就会在孩子面前扮演受害者或牺牲者的角色,令孩子感到内疚——没有什么比试图做自己更令父母伤心的事了。
曾经在电视上爆出来的某雨辰他妈就是经典的例子,40 岁的男人,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不能有一点自己的生活。挑个女朋友必须是妈妈喜欢的类型才能交往。妈妈煲的汤不喝完,妈妈就会扮可怜卖苦,跟他抱怨自己一大早买食材不容易,洗菜很辛苦,哪怕非常不喜欢他也要闭着眼喝完……
这种父母的逻辑就是:我都那么辛苦为你了,你怎么都不知道好歹?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是需要回报的,我对你的爱是有目的的,我对你的养育教导是为了控制你!
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在我们的养育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带着觉醒的心态,去察觉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这样污浊的肮脏的思想。
2、妈宝男的前世今生
我亲眼看到这样的孩子,他们为了寻求特别的关注,今天在学校要跳楼,明天要上吊自杀,闹得父母和老师都不得安宁。
她叫雅琪,家中兄弟姐妹5个,她从小就发现父母的精力不得不分配给很多孩子。她感到不满足,进而发现,如果想获得父母的更多关注,就得有点儿特殊的表现。于是,她好几次试图扮演音乐剧中的角色,努力地表演以压住兄弟姐妹的风头。
有时候,她会变得疑心重重,总觉得这里痛、那里痒。但不管她怎么努力,现实却是严酷的;因为父母要管5个孩子,分给她的关注也只有那么多。
就这样,总是觉得不对劲的雅琪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愤愤不平的妇人。她嫁给一个男人,他对赚钱比对她更有兴趣。因为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雅琪只能独自抚养儿子。
由于缺乏情感寄托,儿子轩轩就成了她的字宙中心。她把儿子视为满足自己心愿的对象,于是她尽力将他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理想伴侣的样子。
轩轩的朋友们都羡慕他得到了母亲那么多的关怀,却根本不了解他其实并不幸福,因为他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雅琪希望儿子做一个了不起的男人,因为她的丈夫和父亲都不能让她满意。而轩轩每每想要摆脱母亲的束缚、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时,都会感到歉疚。
雅琪在儿子面前最大限度地扮演着牺牲者的形象。每当轩轩与她意见不一致,她就会强调自己为儿子付出与牺牲了多少,以及自己是如何将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他。她利用眼泪和哀伤控制了儿子,轩轩的父亲甚至抱怨儿子从自己手里夺走了妻子。
轩轩感到自己对母亲有所亏欠,似乎他有责任让母亲感到幸福,唯有如此才能弥补雅琪的父母和丈夫给她留下的缺感。于是,轩轩深陷其中。
他放弃了出国留学的心愿,不敢出远门,只敢与母亲看得上眼的女孩子约会;他不敢离开母亲太远,雅琪会受不了。他误以为自己是母亲唯一的救星,于是沦为母亲“牺牲情结”下的又一个受害者。
后来,轩终于坠入了爱河。但他的女友与雅琪一样控制欲很强,并且也能唤起他的负疚感,如同雅琪所做的那样。母亲和女友之间的竞争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等到轩做了父亲,雅琪愈发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她不断地同轩博弃,重新使用童年时采取过的手段去博取关注。
比如,她整天疑神疑鬼,认为自己生病了。雅琪竭尽所能地获取儿子的关怀并乐此不疲,加上轩没有能力摆脱母亲,最终他的婚姻也出现了裂痕。
3、避免你的后代陷入这样的死循环
许多女性特别容易陷入这种“牺牲者”的情结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相信自己可以照顾好他人,并会为自己的行为编造出一种使命感。
当一切学习最终无法令我们满意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主观上把这种不满夸大,然后将我们照顾、关怀的对象同我们自身捆绑起来。拥有主宰自己的情感世界并对它负责,我们也许对此望而生畏,于是便会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比如,我们宣称自己对他人充满关爱,其实只是借此来强调自己的价值。换句话说,我们为他人服务的目的只是填补自己的空虚。
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性的,有许多孩子在不明智父母的掌控下变成了受害者。
因此,我们要学会放低身段,不要做一个发布许可令的专制家长,而要时刻提醒自己:
“我不应该自认为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拥有评判权,我应当解放孩子,让他不必事事征求我的认可,也无需为我的不认可感到害怕。
一旦孩子赢得了这份权利,我们就应该自由宽松地给予他认同。我需要用智慧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火花,哪怕他看起来很普通。
我渴望拓宽自己的眼界,做到既不用成绩去衡量孩子,也不设定某个目标去限制孩子。我渴望每天与孩子从容优雅地相伴,仅仅陶醉于孩子本身的存在。我要明白自己的平凡无奇,但又能欣赏其中的美好。
我的存在不是为了对孩子的本真状态进行评判或认可。我也不应当决定孩子的生活轨迹,而应成为他们的精神伙伴。
我的孩子富有无限的智慧,一定会按照他固有的方式大放异彩。孩子的精神世界会体现在他的种种言行之中,对此我必须用真实的自我予以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