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就会觉得,自己状态不在线了,好像最近没有什么十分值得高兴的事情,做什么都不走心,就是觉得这样的日子无聊透了,又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样去改变。
公众号:一言日记“方方,使劲压,看你都练的啥?”
“嗯……练肩呀……”
“斜方肌下沉,感受斜方肌后束发力。好的,20、19、18……”
“不成,实在坚持不了了。”
然后我就被教练拉着去做了体测,说实话,数据看起来还成,只不过40天前基本上就这水平,毫无进展。
“说实话,我觉得你对自己太好了,我看你来健身房,每天就是玩儿一样,随便拉一下器械,半小时不到吧,就拿着手机跑步去了,一点挑战都没有。
给你个建议吧,每组器械要做到力竭,像你这样没什么肌肉的,每天一个部位,至少一小时,而不是就觉得自己刚来那几天能做多少,现在就按照那个重量来,稍微累一点就休息,练个二十分钟半小时,又去干点别的事情。
这样一点效果都没有,知道吗,对自己狠一点。”
一语中的,我回顾了一下, 自己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狠不了累不得,一旦某件事情慢慢适应之后,就会一点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妥协,似乎只要舒舒服服,就万事大吉。
就拿健身这件事来说,本来就是一件需要循序渐进的事情,我却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然后站在原地,没有一点儿进取了。
很多学生都有“期中综合症”,具体表现就是,开始觉得没必要那么努力了,上课没那么重要了,老师讲老师的,我下来自学就行,作业也不需要很认真了,找份答案先应付一下,反正期末复习的时候,还要重新来一遍,自己花时间学点其他的东西更是不存在的,现在不抽一点时间打打游戏,到处玩玩,期末就没有机会了。
当然,如果你回顾刚开学的那个时候,很多人也是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勤快一点的还会自己给自己一点压力,背背单词,听听听力。
至少方方所在到的211,这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公众号:一言日记其实关于“心理舒适区”,社会上还有一个现象是很明显的。
我们的上一辈,也就是父母那一代,包括年龄再大一点的中老年人,他们很大一部分开始不愿意学习了。
“这个我弄不来,年纪大了,学不来了。”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试着去了解,去尝试,更不要说去自己学习了,他们仅仅就是觉得,我们年纪大了,就是学东西慢了,就是学不会了,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去做无用功。
很难以理解的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觉得这就是人类变老之后应有的规律,而这也恰恰是父母那一辈人和我们产生代沟,甚至是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小故事:
公众号:一言日记一次从家去乌鲁木齐的大巴上,我认识了一位维吾尔族老奶奶。
当天是夜班车,我躺在床上开始玩手机,见老奶奶很无聊,就问她是否看得懂汉语,我有带汉语书,她说她看得懂。后来的交谈中了解到,她年轻时候在北京上过学,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她总能想办法从人生中找到新的乐趣,去学习新的知识,去感受新的体验,这几年她经常去旅游,去了日本和迪拜,也非常喜欢看体育节目,我们聊起这次新疆队CBA夺冠,非常自豪,但她最喜欢的还是斯诺克和网球,我和老奶奶聊到了晚上十二点多,非常开心。
反观我的爷爷,年过80,偶尔看看报纸,但是现在的很多东西都不去接触,电视剧什么的也看不懂,手机也不会用,我读书在外,很少和他在一起,即使我去看望他,也很难和他聊起什么,爷爷已经完全不能理解现代社会了。
我爱我的爷爷,我明白他的人生有自己的精彩,也有曲折,所以更为他晚年精神生活的乏味悲痛伤心。
好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心理舒适区,我们生活的激情会慢慢消耗殆尽,往往感觉生活乏味。
所以,我们偶尔需要对自己狠一点,为自己制定一些具有挑战的目标。
而这也意味着突破舒适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走出舒适区,进入新的目标领域会增加人的焦虑程度,从而产生应激反应,其结果是提升人对工作的专注程度。新的目标领域,促使人们构建新的舒适区。这个区域被称作最佳表现区。在这个区域中,人的工作表现将会得到改善,并且他们的工作技巧也会被优化。
所以呀,生活无趣吗?别对自己那么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