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三章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第十四章说:“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你仔细去听,仍然听不到什么声音,但它又存在。比如花开的声音,如果你不是安静到了极点,是不会听到花开有声音,就算你安静到极点听到了,也是极其微弱细小的,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经常说的天语大概也是这个样子的。
言就是说话,发声。
希言就是说话的声音很小,小得几乎听不到。
希言自然,世界万物本来就是安安静静的各行其道。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暴风和骤雨都是发出很大的声音,大家都听过刮大风的呼呼声,也听过下大雨的哗哗声,但是它们都不能长久,都不能持续一整天。朝是白天,朝朝暮暮,暮是晚上。日也是说白天,日日夜夜,夜说的也是晚上。
急风和暴雨随起随灭,它是不会持续一天的。
孰为此者?天地。
是谁在主宰这些呢?是天地。这里指的是大自然的规律。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暴风和骤雨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是不能长久的。比喻离开道本身的失道现象,这样的现象,天地都不能长久的坚持,何况是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从事:遵从..而行事。从事于道者,是指遵从于道的人。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修道的人就会同修道的人聚在一起,修德的人就会同修德的人聚在一起,同样,失德的人会和失德的人聚在一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同一个喜好而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比如羽毛球群、吃货群、读书群、游戏群,都是因为有共同的特性和喜好才聚集到一起。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喜欢修道的人,道也会喜欢你,喜欢修德者,德也会喜欢你,同样,失德的的人,失德也会喜欢你。
这就是我们现在说“吸引力”法则,你擅长挖掘快乐,快乐就会跟随你,有人只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别人也会感受到,反过来也会找你的优点,时间长了大家就成了朋友,朋友越来越多。有人喜欢找别人的缺点,别人能感受到,也会找你的缺点,时间长了,相互之间越来越生疏,时是长了就变成了陌生人。
我有个同事,经常在朋友圈里卖惨,通宵加班睡在办公室啦,生病吊针啦,被蚊子叮个疱啦……文字配上凄惨的图片,让人看了很不舒服。这些在常人看来,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不值一提,更不需要记起,到她那里怎么就就变成了那么惨的事呢,我就屏蔽了她的朋友圈,有一天,同事们开会休息的时候,不知谁聊起了这个话题,我才知道,原来大家都屏蔽了她的朋友圈。竟然没有一个人关注她。
我有时候在单位见到她,年纪轻轻三十多岁,总是皱个眉头,拉个脸,一开口说话先叹一声气,看上去真的有点惨。
于是,我相信那句“心想事成”的话,你想什么,就成什么,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不崇尚什么善良,仁义呀,诚信呀,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誉为的美德,他认为都是偏激的,也不合乎道的。
上等的统治者哺育万民,往往于无形之中,并不需要任何赞誉,而那些推扬自己德行的,就未必值得相信。
要想消除不诚信,达到诚信,那就是要从根本上摒弃诚信。从根本上消除这个观念。就是要达到“事物本来就应该是那样的”。还需要什么“诚信”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