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着马老师上完嗝嗝老师的电影课,想着要不要学以致用一下,把最近新老师培训共读学过的几本书《教育的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结合剧情一起来写个文章总结。
再次琢磨着发现竟然这个嗝嗝老师电影中最主要的核心是why? whynot? 为什么和为什么不?之间穷人和富人的思维认知的差异。
印度阶级深的鸿沟,作为贱民的孩子们的逆袭是如何做到的?就是改变认知和看世界的态度。就像共读自卑与超越中,孩子们分不清楚评价和真实之间的差距?嗝嗝老师严重的这群“贱民”的孩子是他们拥有计划,远见和智慧,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争取平等的竞争的权力。
最后带着孩子们去学习,用成绩来证明,不用追问为什么我的条件不如人?还不如去追为什么不去达成目标。
上期ppt训练营听过了很多遍的Sophie老师精彩解读老师的理解,突然在这里找到了原型了,很想问Sophie老师的素材是从这里get到的吗?
学习的快乐正在于知识的编织,昨晚讨论区里面同学们纷纷发表对于校长的评价和议论,邓普利多和桑乔,有位同学一直还很励志在讨论区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家的娃儿发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原来她看过的释迦摩尼传里面讲到,还专门翻出书来美好的知识的编织,用制度去理解改变。
改变其实也就是一念之间,改变也就是一个嗝的距离。
无论是《神秘巨星》还是《嗝嗝老师》老爸们都被塑造成为了反派。记得这次上的训练营中有一位优秀的小伙伴说她的爸爸一直是鼓励相信她能够做到最好,所以她做到了男人掌控的高层。相信在中国,如果有嗝嗝老师这类的孩子,老爸们应该支持老妈们的选择吧,支持让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因为,在生命里能遇上不同的老师真的是不同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