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 18地理科学 潘龙诗
2019年11月22日至24日,在蒋焕洲副院长、杨廷锋老师、李显春老师的带领下,我们18地本班进行了一次以雷公山为实训基地野外综合实习,本次实习时间两天半。在本次的雷公山自然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中,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也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地理科学专业知识仅仅依靠课本知识还是不够的,训练了我们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这一次的实训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很大的收获,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1982 年6 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 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地理坐标:东经 108°5′~108°24′;北纬 26°15′~26°32′,面积47300 公顷,森林覆盖率88.76%,是以保护台湾杉为主的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是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园区之一。
雷公山是贵州苗岭山脉东段主峰 ,雷公山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 ,地质地貌特殊 ,自然生境复杂 ,古老山体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珍贵的生物种群。而且雷公山地区是贵州苗族聚居地族同胞依托雷公山自然地理环境世代耕耘繁衍 ,并创造和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明历史。这一次现在在雷公山也是它良好的生态环境,相比较其他地区,它的生态环境更加完整,没有受到太多人为的破坏。
在这一次的实训中,我们的目的有以下几点:1、调查和认识雷公山的构造地貌、坡地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形态特征;地貌发育影响因素以及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查与分析;雷公山的水文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雷公山下水赋存条件;河流水文要素观测与水土保持等。2、初步掌握水文要素测量、水文与地貌实地调查与分析方法。提高地理野外调查的观察、分析、判断综合实践能力;3、通过野外实习,验证、巩固、扩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4、通过沿途欣赏雷公山等优美的自然风光,陶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围绕这几点,我们开始我们两天半的实训。
野外实习是我们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 在此次实训开始前,我们已经在学校里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并在学校里进行了校内的实验课,为此次野外实训做好一定的准备。
实训开始前,我们班42个同学分成了6个小组,各个小组带上各自的实训工具地质罗盘、塑料袋、照相机、GPS仪、卷尺、笔记本等。我们坐上大巴,开始此次的实训。在实训中,我们小组里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工具。各个老师细心的为我们讲解各个实训地点的有关内容,我们也仔细聆听并做好记录。这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收获了在学校里不能获得的东西,不仅是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上的。实训的过程是辛苦的,同时也是值得的,我们一起在农家乐里享受疲惫后的食物,在山上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在实训点收获知识,不得不说这一次的实训意义非凡。
学习的同时也得到不少的收获,此次实训结束,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一,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在实验时有不少的知识盲区。第二,路途遥远,晕车现象严重,导致实训时精力不够集中。第三,小组比较散漫,老师讲解时不集中。这一次的实训为我们敲了警钟,让我们为下一次的实训做好准备。第一,出发之前做好准备,不仅仅是知识和学习工具上的准备和有心理上的准备也要做好;第二,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则并听从老师的安排;第三,实习学生应做好实习记录,实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多看、多问、多想、多做,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做好记录,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在实习结束后通过网上查询解决问题;第四,小组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第五,在实习期间不要嬉戏打闹,注意学生的身份。也感谢各个老师在此次实训中的辛苦付出,此次实训也会是我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