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留级很普遍,有的同学学习跟不上。学期结束时,老师建议留级,绝大多数家长也很配合。
我的一位同学在一年级就读了三年。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留级,年龄大点,突然开窍,学习也跟上来了。
其实,留级制度在封建社会特别正常。发蒙时,孩子读背《三字经》《千字文》等,过关一本,就进入下一本,真的是因人而教。那时候,二十岁的青年和几岁的孩童在一起读书很正常。科场上也有二十岁的才俊与年近古稀的老人同场竞技。
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它有广为认可的留级制度。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才能走得更远。
在留级中,真正地把读书悟性不够的人筛选出来,三百六十行,此路不通,可以早作打算。学手艺,读职校,学生和家长也能心甘情愿,从而找到真正的闪光点。
如果在小学阶段,有完善的留级制度,孩子没有学好就留级一年,有一大批家长就不会再为补课焦虑。
参加补课的学生主要由两个群体组成:成绩最好,希望通过补习更加优秀;学习跟不上的,希望通过补习,能够赶上。
有了留级制度,家长补课的动机就慢慢弱化了。
而且,现在出生人口减少,学校也有更多的空间,这为实施留级制提供了契机。
留级不难堪,它为暂时落伍的孩子提供了加油的驿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