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里,韦应物算是第一位叫得上名号的大诗人了。
我们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过韦应物的生平,虽然他在年轻的时候因为曾经长时间伴随皇帝,养成了跋扈轻狂的个性,因此“为乡里所恶”,但“安史之乱”之后,韦应物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概四年时间)折节读书,痛改前非,在几年内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自此便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终其一生,创作颇丰,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传世。韦应物算得上是一个唐代诗人里浪子回头最杰出的代表了。
(韦应物)
因为韦应物多写山水田园诗,后来人们常常以“王孟韦柳”(分别是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得景致优美,诗中感受深细,格调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是个写山水田园的大诗人。但我们今要读的一首诗却不是山水田园诗,而是一首离别诗,就是《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全诗如下: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诗意图)
有几个需要注明的地方:1、所谓的扬子,指的是扬子津,在长江北岸,靠近瓜州;2、“元大”这个人现在已经不知道究竟是何人,只知道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一;3、韦应物不是洛阳人,这里自命为洛阳人的原因是这一年(就是763年)韦应物初次入仕被任命为洛阳丞,两年后罢官,但闲居洛阳又有四年左右才回长安,因此,韦应物常自称自己是洛阳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诗意图)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韦应物接到朝廷任命,要离开广陵去洛阳上任,一方面情绪上是不舍的,告别亲爱的朋友,生出不舍之情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从此要告别过去熟悉的闲散生活,从此走向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这种生活,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是前途不明的(如入烟雾,当然,烟雾在这里也指水上的烟雾)。凄凄当然是不舍,而泛泛则既指泛舟而行,也指从此开始宦海飘零。起首两句,既是实写,亦有感情贯注其中。
(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这是这首诗里最著名的两句,为什么著名呢?因为只看字面全基本没有悲伤之情,而悲伤的情绪全在所写的景色之中。在唐代,因为隋开通京杭大运河的原因,从扬州是可以直达洛阳的。这一去,天遥水远,不知何时还能再见,广陵城已经看不清楚了,只隐约还有一些树的影子,间隙里传来几声断断续续的钟声。如果字面有感情色彩的话,“归”是中性的,“残”字或许有些悲凉的意思,但这一句中的悲凄之情却是从上两句迭递下来的。棹和树看似都是平常景色,但景色被诗人染了伤感的颜色,情景交融之下,难分难舍的感情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了。现代诗里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徐志摩笔下,康桥被离别的悲伤感染了,沉默了。在韦应物笔下,归棹、广陵树本没有情感,但在此句里,有了情感蕴含。
(诗意图)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这里的问句,是再也平常不过的设问:这一别,啥时候才能再次相聚呢?这是离别情绪的进一步渲染和递延。“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到了诗的收句,诗人把这一次离别升华到了人生与世事的高度,人生就是这样啊,像波浪中漂泊的小舟,要么被水冲走,要么就是在水里来回打转,怎么可能由得了自己做主呢?初入宦海的韦应物或许已经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把握,因此,在这首离别诗的最后一句,他开始劝自己,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办法的事儿,当然,他也同时劝慰了自己的朋友吧。
这首诗是韦应物最有代表意义的离别诗。还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一首好诗,大都写得平淡,却可以有深厚的内蕴,字面可以浅淡,而字面所表达的人生情感却必定是深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