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句出自[唐]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①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
②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③去:离开。
④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⑤泛泛:行船漂浮。
⑥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⑦残钟广陵树: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⑧此:此处。
⑨为别:作别。
⑩还:再。
⑪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
⑫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赏析: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
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
公元763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
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