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复听了王竑锜老师的性命双修,突有所感下再度打开,觉得豁达通透了不少。
世间一切事,无论悲喜好恶皆是相,你若不计较,此心不动;你若计较,便是着相。
你若能悟透,自然通透;你若通透,自然眼中无好坏之事,因为无论外界因素好坏,你自己的态度都应当是一致的,所以你修的当是自己,你要以孝慈悲喜舍待人,不是因为他人也如是待你,而是因为这是你待一切众生,待一切行为的本真态度。
应该讲,觉得自己通透了不少,之前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能够比较豁达的看待并慢慢放下,之前因为各种原因耽搁的善行良言现在急切的想要去做。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再拘泥于小节,不会再囿于自己的个人情绪里无法自拔。
很早时候看过一句话,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道理都懂,但是想要让自己的本心达到这个境界还需要漫长的磨炼和修行。而我现在很幸运的知道了自己需要修炼的方向,那么一直往这个方向坚实的走下去就好。
但我还是有两个疑惑:
1 一直笃信,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那个年龄该做的事情便是符合自然的。儿童时玩乐,少年时启蒙,青年时奋斗,中年时追索,老年时安乐。
这种通透的人生追求适不适合现在的我用心去追索,并努力养成这种行为习惯和处世态度,或者说是不是我这个年龄阶段应该做,而且能做到的事情?
我知道的是,无论阅历也好,感悟也好,对人生通透的态度也好,很难凭空产生,你需要进行大量有意识的学习,你也需要高明的老师指导,但更重要的是你还是需要自己去经历,自己去实践,自己在一步步的生活场景中磨炼并逐步坚毅起来,否则,你所知道的一切道理都是镜中月手中沙,也许被其他什么思想或不好的经历一冲击,你就会晕头转向。
2 正如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透的人生态度也应当以何为基础。我觉得大体有三点:
第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不同的处世经历。无有什么道理可以凭空产生,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但是很难一以贯之的去坚守。而建立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之上的感悟和所得才是真正扎根于你内心的东西,不需要特意去展现,一举一动都是自然又符合规理的,我想要的也是夯实的心中一定之规。
第二,有意识的针对性学习和深入的思考。
学习是进步的根源,你只有通过书本,通过网络,通过老师指导,通过朋友建议,你才能汲取其他的营养以丰富自身,这是向外求以完善自我。那么思考便是向内求善求真求仁求义升华自我,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你只有持续且深入的思考才能消化你学习的东西,并在一贯的思考中温习而产生新的所得,进而光复你本心的良知以达到通透的境界。
第三,厚实的经济基础和不错的社会地位。
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穷是非多,富生良善,穷长心计,很多中国老话都在强调物质基础对于你能有更高追求的作用,你若要不计较,心态当然最重要,但是现实又何尝不残酷,若这个不计较带来的损失超出你的承受能力或者影响你的物质生活水平,那这对不计较的阻碍性相当大,要想不“著相”,你首先得具备相应的基础。
那么,在这三大基础都无有备全的情况下,我应该花更多的精力于不著相的修炼,还是先更主要的追求这三大基础,然后在时间和经历的跨度中逐步修炼,慢慢夯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