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作者: 王鳳歌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9:01 被阅读97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革命的原因:(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

    (三)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短期议会的召开与解散)    (六)导火索—苏格兰人起义 1639年

    清教:又叫新教。16世纪下半叶,在经济上日益壮大的英国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不甘心忍受封建君主专制的剥削和压迫,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国教,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些“不从国教者”所开展的活动,被称为清教。加尔文所提倡的“预定论”、“信仰得救”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相符,因而成为新教的理论基础。新教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独立,提倡个人独立判断,反对轻信盲从;宣传建立“千年之国”,推翻人世间的暴君;强调节俭清洁,以勤奋获取财富,要求清除一切偶像崇拜的仪式。清教是一种鼓励人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宗教,为英国提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人身保护法”:人身保护法起源于13世纪的英国,其内容主要是要求将一个人拘留交送法庭时,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说明拘留的理由。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查理二世枢密会议经常以叛乱性的言论为由将人拘留,既不交保释放,也不将之交付法庭正式审判,引起了一些议会议员的强烈反对。于是,1679年议会选举时,一些议员又提出了“人身保护法”。规定:如果没有法院发出的传票,任何人都不能被逮捕;被逮捕的人在受审之前的拘留期间不得超过一定的时日,必须及时交付法院审讯。这一法律对于保护人身权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长期议会:即"长期国会",英国国王理查一世,为了筹集经费,于,1640年11月召开的国会。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存在13年之久,故名,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成为立法机构和领导机构。1649年宣布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1653年4月,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后解散。

    第一次内战

    新模范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议会组织的军队。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议会军掌握在长老派手中,指挥不一,作战不力。战争形势表明,议会只有建立一支新型正规军才能战胜王党军。1644年12月9日克伦威尔在议会发言要求改组军队。改组后的军队称为“新模范军”,主要由自由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纪律严明,战斗情绪旺盛。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并于1645年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败王军。随着军队内部特别是高级军官的腐化,在1649年5月克伦威尔镇压平等派士兵起义和远征爱尔兰后,蜕变为维护大资产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利益的工具。1660年英国斯图加特王朝复辟后被解散。

    “根枝请愿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要求废除主教制的运动。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1640年,英国许多群众签名,要求把主教、主持牧师以及教士大会等“连根带枝”一齐废除。国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关于废除主教职务、主张教权与王权脱离而从属于国会的“根枝法案”。经过激烈大讨论,该法案虽然在下院获得通过,但却被上院拒绝,直到1646年1月主教制才被废除。根枝请愿书

    《大抗议书》: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其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但是当大抗议书提交给国王时,却遭到了国王的拒绝。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长老派的政治纲领。

    克伦威尔:

    马斯顿荒原战役:马斯顿战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国会军与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1643年,议会和苏格兰签订了一份“神圣的同盟和公约”,根据这个条约,1644年,苏格兰军队与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所领导的北部军队以及曼彻斯特和克伦威尔领导的东部联盟所组成的联军,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与王党军队展开大会战,克伦威尔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从而扭转了战局,击溃王党军队。国会军由此转败为胜。

    第二次内战(1648.春-1648.8.31)

    长老派

    独立派:独立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资产阶级派别。主张教区独立,轻视圣礼。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克伦威尔为主,主要由高级军官组成。在内战初期,独立派积极参加战斗,为战争胜利立下了功劳。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采取坚决措施反对长老派的倒行逆施,并取得斗争的胜利,掌握了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峰。但此后独立派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建立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日趋衰落,不复存在。

    棒民运动:1645年前后在英国西部和西南部爆发的农民运动。因他们手执棍棒,揭竿而起,得名。基本群众是贫苦农民,也有市民参加。他们自称既不支持议会,也不支持国王,而是走中间道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与财产”,实行联防互保。是人民群众反封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客观上有助于新模范军打败王军,但因对国会政策持有不同政见,最终为国会军所镇压。

    平等派:平等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了城乡富裕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的利益。英国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长老派掌握议会大权,推行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引起了小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在李尔本等领导下,平等派在士兵、平民、手工业者中开展工作。李尔本主张在政治上限制议会权利,保证人民享有主权;在社会经济上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取消垄断专利公司,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1647年,平等派士兵提出了“人民公约”。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峰。1649年,平等派为把革命推向深入,发动了反对克伦威尔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平等派运动最后失败。

    普莱德清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独立派清洗长老派的事件。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中的长老派势力活跃,控制了议会,并同国王进行复位谈判,威胁了革命。1948年11月,独立派起草了一份抗议书,明确提出要严惩国王,最高权力归下院。接着军队再次开进伦敦,普莱德上校率军队占领议会,驱逐186名议员,彻底清洗了议会,这就是著名的“普莱德清洗”事件。此后,长期国会只剩下200名议员,被称为“残缺国会”。至此,全部军政大权落入独立派手中。

    共和阶段(1649-1653)

    1649年1月30日,长期议会判决查理一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人民的公敌。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废除国王和上院,1649年5月19日,宣布英国为一院制共和国。独立派共和国的政策。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

    平等派起义

    掘土派运动

    掘土派: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又称真正平等派。代表贫雇农和一部分城市贫民的利益。领袖为G.温斯坦利。该派主张把土地交还给人民,人民共同耕种、共同生活;要求社会政治平等、财产平均,消灭土地私有制;反对使用暴力。1649年共和国建立后,国内经济凋敝,粮价高涨,很多地方发生了下层群众运动。1649 年 4月,有二三十人在温斯坦利和W.埃弗拉德领导下,集合于伦敦附近萨里郡的圣·乔治山,共同占有并开垦那里的荒地。几个月后,人数迅速增加,并在许多地方得到响应。地主武装破坏他们的垦殖区,政府也派军队驱散他们。1650年春掘土派运动遂告结束。

    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

    英荷战争:(1652——1654),英、荷为争夺海上霸权而进行的战争。1654年4月,荷兰与英国订立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英国"航海条例",英国的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定。

    《航海条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为争夺海外贸易优势颁布的贸易条例。当时荷兰在海外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并垄断了对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贸易。英国为了打破荷兰的贸易垄断,英于1651年通过了《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荷兰拒绝接受《航海条例》,双方于1652-1654年发生战争,荷兰战败并承认《航海条例》,英国海上贸易优势得以确立

    《不列达宣言》: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查理二世颁布的宣言。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治陷入动荡局面,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认为只有恢复君主统治,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并派人到荷兰去同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谈判复辟问题。查理二世1660年4月4日在荷兰不列达发表了宣言,主要内容为:在内战期间被没收的王党和教会的土地不予变革;停止宗教迫害,除了直接处死查理一世的人以外,其他反对国王政府的人一律不予追究。宣言标志着复辟的出现,但基本保存了革命的成果。

    辉格派:1679—1681年间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议会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有些议员认为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无权继承王位,因此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把詹姆斯排斥在继承权外。他们被政敌称之为“辉格派”。“辉格”源于爱尔兰语,意为盗马贼。辉格派后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成为英国自由党的前身。

    托利派:1679—1681年间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排斥在继承权外。而另一些议员则反对“排斥法案”,主张詹姆斯有王位继承权,他们被政敌辉格派贬称为“托利党”。“托利”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托利党在日后发展成为英国的保守党 。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国会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政变。国王詹姆斯二世企图借助法国,恢复天主教会和专制统治,与国会发生冲突。1688年国会迎詹姆斯之婿荷兰执政威廉出兵讨伐国王,詹姆斯逃往法国。第二年宣布威廉与其妻玛丽二世为英国国王,并制定《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由于照片不能发生大规模内战,被称为"不流血革命"或"光荣革命"。

    立宪君主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指以君主(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限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其形式又可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两种。前者,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如现在的英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后者,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至1918年的德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2)、英国革命对欧洲,进而对世界意义深远(鼓舞力量;革命期间产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及其思想传播,如托马斯·霍布斯、约翰·密尔顿  契约学说、唯物观)。

    英国的政治思想

    托马斯-霍布士的军权主义学说:自然法则,社会契约,圣权在君

    约翰-洛克——君主立宪说“自热法则,分权论。(美国)

    约翰-米尔顿——共和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权在民,言论出版绝对自由,反普选权

    约翰-李尔本——人民主权

    温斯坦来——空想社会主义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发展

    内阁制度的形成    中世纪      大会议  枢密会议    复辟时期  非正式小集团  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    内阁会议  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    不出席内阁会议  1714年起

    沃波尔 总揽一切  “首相” 

      18世纪上半叶辉格派长期占有优势地位的原因?

    法国专制制度——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1509—1601)时专制制度基本定型 ——苏利公爵

    路易十三(1610—1643)时已得到巩固 ——红衣主教黎塞留

    路易十四(1643——1715)时加以完善  王权发展至顶峰 ——科尔伯

    投石党运动(1648—1653):资产者、城市平民、农民联合反专制运动,后来发展成为贵族叛乱,导致严重的外敌入侵。说明推翻专制政府的条件不具备。专制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制外敌入侵的作用。

    路易十四时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

    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朕即国家”;

    “君权神授”将王权神化,国王不对人民负责,只对上帝负责;

    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使之成为国王的驯服工具;

    国王亲任政府首脑,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权;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发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全国所有权力控制在国王一人手中;

    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作为专制统治的用力支柱,并用警察密探维持统治;

    实行思想专制,力求“思想统一”,对不同信仰者实行镇压;

    实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商业发展,并为封建专制提供财力支持。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大约从15世纪下半期至16世纪中叶为早期,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为后期。无论早后期,都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的程度的标准,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重商主义缺点:引起严重的商业竞争和殖民地争夺,导致18世纪一系列商业战争;政府对商品规格的限定阻碍了技术创新并最终 不利于生产发展,而国家为某种目的对某些部门实行的优惠政策也破坏了各经济部门间的自然平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三十年战争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席卷大半个欧洲。

    原因:三十年战争是德国宗教改革后教派斗争加剧的结果,也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战争双方: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实质:是一场德国皇帝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展的战争。

    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⑴破坏了德国的经济,使农奴制复活。

    ⑵使德国的分裂局面彻底固定,严重妨碍了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⑶严重削弱了西欧天主教和封建势力;⑷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掷出窗外事件: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规定了法、瑞典获取的新土地。法实现了黎塞流把国界扩张到莱茵河的目的。瑞典有权出席帝国会议,取得对帝国内部事物的发言权;进一步扩大了德国的诸侯的权力,新教诸侯取得了新土地,拥有独立的外交权力,皇帝两手空空,不得干涉诸侯内政,把德国政治的分裂割据局面固定下来;宗教方面仍维持“教随国定“原则,规定德国的路德教、卡尔教与天主教享有同等地位;承认荷兰的独立地位,承认瑞士脱离帝国而独立。

    威斯特发利亚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使德国在国际上丧失了重要的政治作用,进一步加速了德国的分裂,使统一德国的努力被扼杀。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削弱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和约大体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家的边界,奠定了近代欧洲的国际局面;和约承认天主教与新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以后解决国际争端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为近代外交体系形成奠定基础,揭开了世界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篇章。

    农奴制第二版:早在13世纪德国及东欧的农奴制就已开始瓦解了,农奴获得自由成为农民。但是16世纪在中、东欧农奴制又卷土重来,农民大批沦为农奴。出现“再版”的原因主要是:

    (1)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对粮食需求大增,粮价暴涨,中、东欧的地主为利润驱使,要恢复农奴制生产粮食。(2)贵族力量强大,可以任意摆布农民,并镇压农民反抗。而城市市民力量很弱,无力阻止农奴制的恢复。

    农奴制的恢复抑制了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德国近代经济的长期落后,也是东欧的俄国、波兰等国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十八世纪东欧各国的“开明专制”

    开明君主制:开明君主制是以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萌芽形式。18世纪后半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不拘于传统的封建剥削形式,而是将资本主义的发展视为国家富强的一种表好现。他标榜开明君主制,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工农业及文化明教育发展的措施,使普鲁士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地强大、最具活力的国家。在这一时期实行开明君主制的还有俄机国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和奥地利女皇玛丽。特雷西亚。

    开明专制是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最早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其观点是,君主不用“君权神授”来加强自己权力,而是通过改革改善人民精神、物质生活来加强自己权力,君主仍坚持君权至上。所以既“开明”又“专制”。

    开明专制产生的原因 : 第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是开明专制的基本前提。 第二、启蒙学者为开明专制设计了蓝图。 第三、开明君主认为开明专制的方案是解决国内矛盾和巩固加强他们的专制权力的良方。第四、不少开明君主确实受了启蒙学者进步思想的感染,世界观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

    开明专制的作用:促使欧洲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推动了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使欧洲原先比较落后的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开明专制消极影响:普、奥、俄三国改革有过反复,后来长时期内没有开展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所以封建残余比较浓厚,向资本主义过渡比较缓慢,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也比较深重。到19世纪,这三个国家一直是欧洲保守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最后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奥地利"开明专制"的内容及其评价:

    普鲁士的"开明专制"

    普鲁士精神

    封建农奴制的俄国——留里克王朝

    彼得一世:俄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1682- -1725 年)。于1689 年亲政后针对俄国落后的状况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它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彼得改革是非常有成效的,他是俄国开始走向富强并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的莫基人。

    彼得一世改革内容及意义

    评价彼得一世改革:

          17世纪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的国家,全国93万农户中有88万是农奴。但是这时俄国也有了极微弱的新工业,出现了30多家手工工场。从整体看,俄国的工商业要比西耿落后得多,比西欧晚两个世纪。俄国的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及新兴的商人阶级都希望能够进行改革,为自己的经济活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彼得一世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入彼得针对俄国落后 的状况,推行了一系列高国强兵的改革。在政治上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不仅国家办手工工场,而且也鼓励私人兴办。彼得在位期间共建立手工工场240多家。为保护本国经济,对外实行高关税政策。军事改革是彼得改革的重点。它实行强制征兵制度,建立起20万陆军和2,8万海军。为培养军事人才,选派许多贵族子弟出国学习,在国内还举办了陆军和海军学校,使国军队成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文化上,被得注重学习西方,建立起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等。

    彼得的改革是全面而有效的。他以强制甚至残暴的手段加以推行,以便改变野蛮落后的俄罗斯.正如列宁所说:“在反对野蛮势力时,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彼得是使俄国走向富强并跻身强国行列的莫基人。

    叶卡特琳娜二世与俄国的开明专制

    普加乔夫起义

    启蒙运动

    背景:①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内容和性质:①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②这场以人权对抗王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对抗蒙昧的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早期代表

    霍布斯的观点是:(1)社会契约;(2)不反对君主专制;(3)无神论但又主张借助宗教维持社会秩序。代表作:《利维坦》。

    洛克的观点是:(1)社会契约;(2)主权分立。两位思想家思想的相同点,都主张社会契约。不同点: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提倡君主立宪制。

    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派别——传统上分为三大派:

    自由派(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

      民主派(或共和派,狄德罗、卢梭为    代表)

    共产派(梅立叶、马布利、摩莱里为    代表)——但因为有了卢梭,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法国启蒙哲人划分为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两个阵营。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伏尔泰反对教权、专制,提倡人权、法制,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启蒙运动时期祛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有《法的精神》和《波斯人信礼》。孟得思鸠最重要的成就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这个学说对于近代资产阶级机构发生了很大影响,成为许多国家政治体制所依循的基本原则。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其主要思想就是在《社会契外约论》反复证明了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卢梭还捍卫了人民主权的思想,阐明了革命权力思想另外还深人闹明了不平等的根源。卢梭是一位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是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战士和伟大的民主旗手。

    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18世纪中后期,狄德罗主编了一部《百科全书》,参加编撰的作者被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启蒙运动的影响

    1.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民主法制的社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启蒙思想家们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由此可见,精神力量一旦化为物质力量,其巨大作用是难以限量的。

    3.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以及对亚洲国家仁人志士改造旧社会的鼓舞和启发作用等方面进行归纳。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幕藩体制:德川幕府时期形成的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的封建统治制度。由德川家世袭的历代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其政厅—幕府是国家最高政权机关。对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藩国拥有最高统治权,各藩国的统治者—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但是藩国仍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各大名在藩内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税收等广泛的权力。同时,幕藩体制是建立在幕藩领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穆罕默德二世 攻占君士坦丁堡 1453年

    谢里姆一世      地跨欧亚非(1512-1520)

    苏里曼一世      全盛时代(1520-1566)

    米勒特制:是奥斯曼帝国宗教宽容政策的表现。即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米勒特)在不损害帝国利益并承担规定的税捐义务的基础上,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拥有专门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享有充分的内部自治权。

    荷、法、英各国的殖民扩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世纪末,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归属问题成为欧洲各国关注的焦点。西班牙君主查理二世多病且无子嗣可承王位,与西班牙有姻亲关系的欧洲各国对西班牙巨大的遗产都具有强烈的占有欲。路易十四利用各种手段使其孙子菲力浦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英国、荷兰、德意志等联合起来,于1701年对法宣战。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和西班牙四个战场上展开了激战,联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712年在乌特勒支召开了和会,第二年交战双方缔结了乌特勒支和约。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既获得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也从西班牙手中获取了梦寐以求的地中海的出海口。法国则丧失了霸主地位,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法国衰落的起点。

    七年战争:七年战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发生的最后的一次全欧冲突,也是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战争的一方是英国、葡萄牙、汉诺威、普鲁士和某些德意志邦国;另一方是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奥地利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1756年,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宣而战入侵萨克森,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七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遂演变成英、法两大同盟集团争夺殖民地的国际战争。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反普鲁士各国政治、军事的弱点和错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1759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763年,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成为欧洲大国中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夺得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英国在英法海上争霸过程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1.法国对欧洲的霸权兴趣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大。 2.英国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比法国多。

    3.英国的工业发达。    4.英国素来重视海军的建设。

    奴隶贸易:欧美殖民主义者劫掠贩卖非洲黑人的罪恶贸易。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叶。1501年,第一船非洲黑人奴隶从西非运至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各岛的奴隶种植园。从此,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兴盛,葡、西、荷、意、英、法、普等西方国家相继卷入。到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贩奴船先从欧洲满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史称“三角贸易”。奴隶贩子从中可以获得数百倍的利润。19世纪下半期奴隶贸易才逐渐衰落。奴隶贸易严重摧残了非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野蛮的殖民活动。

    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西方世界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东方几个大帝国都是皇权至上,强大的统治权力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结构。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残酷地剥削农民,致使封建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纵有微弱的萌芽也难以成长。

          第二,东方封建国家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资本主义在它萌芽时期,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东方专制主义的中央政权不但不需要资产阶级的支持,反而固守农本经济,摧残工商业,从而造成自然经济的固守和封建社会的延续。

          第三,东方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繁荣的海上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东方各国轻视或忽视这个条件,只能落后于历史的进程。

          第四,东方国家维护传统的教化禁钢非正统的思想。资本主义的幼芽既得不到国家政权的扶植,也得不到舆论的声援。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礼教仍然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

    西方:首先,西方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把许多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其次,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通过了精神准备。第三,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第四,国内较好的政治环境,西欧专制政府建立在与资产阶级的联盟上。

    东方: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维护传统教化。

    殖民扩张后果:西方优势地位的形成。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人中的重新分布;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全球性经济关系的出现(如三角贸易)。全球文化的交流。



    大觉醒运动 :18世纪20至40年代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发生的一场宗教革新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是乔纳森·爱德华兹、乔治·怀特菲尔德。其基本主张是,人人皆可通过《圣经》、灵光与上帝相通;每个人都能因善行而得救;否认一切超自然的启示和人为的标准等。它对于冲淡宗教压迫、推进政教分离、传播民主思想等都有积极作用,并为美国独立革命从精神上作了一定的准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jr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