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就餐大家有没有被“加餐”的经历?
前段时间,我去吃宵夜,点了一份田螺,吃到最后,发现盘子里面有一小截药瓶,是铝制盖子的那种玻璃瓶,瞬间我就反胃了。我立马拍了视频和照片,并且要来了打包袋。叫来了服务员。那服务员也说不清来源,推脱是供应方。
特殊时期,我还是比较担心的。于是去了第一人民医院挂号,验血。商家派了一个阿姨跟随我一起。在我排队等待的时候,她说话的语气特别不好。我本来想没啥事,检查一下,也就回家了。看她态度这样,想来是我太好说话了。我就说我要报警,那阿姨一听气焰更嚣张了。她说她也要报警,但是她没有掏出手机。于是我掏出了手机,叫来了警察叔叔。
警察叔叔到现场了解过后,就让我们消费调解,我说我要等报告出来。警察叔叔表示那我们走了。我想好不容易盼来了警察叔叔给我撑腰,可不能走,于是我就说了个数,要求赔偿六千,商家态度很激烈,不同意,说绝不可能,要么就走司法。
我就说走司法就走司法,谁还怕了呢!
最后警察叔叔从中调解了一下,以商家免单,赔偿我六百了结了此事。
原本呢!我想的做个检查,放心一点。没想到对方态度不好,也让我意识到一昧的退让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如果大家都选择回避或者退让,商家不用承担责任,则更加肆无忌惮了。
美国行为科学家托马斯和凯尔曼,曾经提出过冲突二维模型。就是这张图表。这个模型把人际沟通划分为五种风格。
分别是竞争型、退让型、妥协型、回避型以及合作型。
竞争型人格,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特别看重,不怎么在乎和你的关系。和这种人相处,多少会有点紧张,因为他们比较自我。
退让型人格,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好人,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目的是为了维持双方之间的关系。
妥协型人格,会在利益和关系之间找平衡,这种风格的人,他拥有主见,但是没有什么侵略性,他不会为了关系完全牺牲自己,而是在两端找平衡点。
回避型人格,他的想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他不在乎利益,也不在乎关系,这种人的边界感很强。
合作型人格,他能够做到既捍卫自己的利益,又维持与对方良好的关系,他不会着急的分割存量蛋糕,而是邀请对方,通过合作思考创造增量的可能。
举个例子,你和朋友在街上走,你们同时发现不远处,地上有100元人民币,如果是无主财产可以自由分配的话,你会怎么处理?
第一种,加快脚步,捡起钱后赶紧揣到自己的兜里,然后说:我先看见的!这种是什么类型?竞争型
第二种,捡起钱了,然后和对方说:你说咋分就咋分,以你为主,咱俩关系这么好!退让型
第三种,跟对方说:咱们来聊一聊吧,这钱怎么分?是四六,还是五五?妥协型
第四种,假装根本没看到这个钱,心里面的想法是:千万不要介入这种无聊的争端中。回避型
第五种 咱们花几分钟来讨论一下,这100块钱能干点啥?能不能给我们双方,都创造那种超越100块的满足感?合作型人格的思维。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了解不同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提升自我的认知,以及促进和他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你们都了解自己的沟通风格吗?我在群里分享了一个二维码,会后大家可以测试一下。
提问来了,在我分享的加餐经历中,处理食品维权事件使用了哪种沟通风格呢?
没错,我使用的是妥协型,会为了自己及他人的权益去争取,在人际冲突最后的协商中也愿意退一步,达成和解。
沟通风格没有好坏之分,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你可能会切换不同的沟通风格。而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沟通风格,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诚。你同意吗?
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