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暑气止。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
处暑
处暑三候。
初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猎捕后先陈列出来,像祭拜为牠牺牲的猎物。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天地肃杀之气渐起,所以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进行处决犯人,谓之“秋决”。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黍、稷、稻、粱等谷类到处暑已经成熟可以收成了。
处暑,七月中。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是夏天的真正告退,天高气爽,熏风变金风。
肃秋到,雁南飞,月寂寥。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先立秋,后处暑。
立秋是第13个节气,是阳中之阴的萌发,是为少阴。
处暑则是阴中之阳消退,是为老阳。
阳气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万物收成而祀,一派肃穆之景。
在这种阴阳变换的节点,我们的先人们敏锐的发现生物和自然现象的变化,随之去认知天地,并印证于自身。
七十二侯的候应就是先人总结出来的变化。
一类是生物侯,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
另一类是自然现象,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
今日的我们已无法知晓是先民先总结出这些现象,再衍生出各种文化去解释。还是先思考出天地阴阳之道,再去印证天地万物。
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巨大的宝藏。
我们从中获取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生命个体的安身处世之道。
天地,是中国人独有的认知哲学,寥寥二字,其内涵、信息量之丰富非中国人不能体味。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天地既是讲客观存在的山川河流、天文气象、万物众生,也包藏了古往今来时空意义上曾在这片土地存在过的一切文化,或叫精神,或具象为先人、神明。
风俗志
处暑前后的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的思想。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
古时除了时祭,还有一年四季的祭祖。
而秋天因为是收获的季节,“秋尝”显得格外重要。
先民向祖先亡灵献祭,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无主孤魂做“普渡”。
后来三者渐渐融合在一起。
在多神崇拜的潮汕,直接和稀泥称之为七月半,是一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施孤普渡与祭祖同时进行。
潮汕人重视祭祖,或者说中国人重视祭祖,是因为中华文化里,根脉是如此重要。
祖宗先人则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何而来,为何群体的根脉。
正如《今日简史》所说,人类共同认可的故事,是人类一切根本力量的源泉。
那么我们可以说,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这个群体,是因为我们共同认可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所化之人。
文明是超脱地理的时空限制,超脱国籍这种政治产物的。
不在于身处何地,不在于国籍为何。
施孤普渡是乐善好施的社会传统,具有调节社会怨气阀值的作用,潮汕地区依然保留有许多这种传统的社会行为。
祖宗先人则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何而来,为何群体的根脉。
起居注
我国地域辽阔,处暑后北方气温下降明显,开始秋高气爽的天气。
南方地区,正如潮汕俗语所说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是暑。
“立秋”前的“大暑”、“小暑”,暑气尚不利害,“立秋”之后,经常刮西北风,天气特别干燥,气候仍然炎热,暑气更盛。
《清嘉錄》的作者顾铁卿:“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
再热十八天才凉爽。而广东地区要感受到秋凉根据往年经历,都要中秋过后。
此时广东能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是俗语所说:过了七月半,日头短一线。
日照时间开始变短了。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此时河里的水已经开始凉了,到河里游泳的人逐渐减少。
好消息是处暑以后,休渔结束。
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又可以大饱口福,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了。
秋气主燥,此时暑气虽止,但余热未了,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
昼夜温差渐渐加大,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
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状况,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因此,处暑养生当以"避暑气,防秋燥"为主。
此时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也就是我们说的“秋乏”,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至少比平时多睡一个小时。
夏季心中燥火太盛,秋季开始正好调整心境,慢下来,静下来,多观照内心,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
盘腿静坐、卧禅数息甚至闲坐发呆都是帮助我们内视己心,涤除芜杂,从而复归于平静的好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