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可能在近代中国算得上鼎鼎大名,因为鲁迅和他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你知道三味指的是什么吗?如果现在有朋友的书屋也取这名字,非让我来猜一猜。我想,书屋是为了放书和收藏,但主要是读书。
读书第一是读,那就得把好书文章通读一遍,读几页甚至到一半是不行的,一篇文章一部小说读了后面忘了前面也是不行的。要心无旁骛地读,正襟危坐地读。对于一些重要的片段或者关键的地方要精读,来回地揣摩作者的用意。
第二是写。就在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即时涌现冒出的心得体会乃至直观感受,特别是与已有知识产生关联后,诞生的新观点新思路值得写下来,以备日后回顾使用。
第三是背。文章特别是经典的佳作,段落字词语句字字珠玑,精彩绝伦,花费一番苦功夫把这些一字不落地背诵,锻炼自己的语感、用词和造句等能力。
如果用味道来形容,读是白米饭,口感清淡,写是小炒肉,痛快淋漓。背是五粮液,回甘醇厚。你认同吗?
我在度娘查询,三味书屋真有出处来源,再看我的理解,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屋主寿镜吾(就是鲁迅的启蒙老师)的儿子寿洙邻的解释。他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醋酱等调味品)。
天啊,我们基本一直都在喝醋吃酱。按照经史子集的定义,经是儒家经典著作,我们基本不读。史是历史史书,我们读的少。子集是科技著作和散文、诗、词、曲等。你自己看看,是不是就好这一口,又酸又咸?老说现在人的口味重,又酸又咸又辣,其实读书也逃不过这一关。
我想,鲁迅倡导推广白话文,但他经史子集都看,啥都不吝,所以营养均衡体质强健。我们一直在挑食,经读不进去也读不懂,其实经是主食,也是价值观世界观,史读的少不喜欢,哪知史是能量,也是望远镜方法论,结果塞的都是子集,吃的眼花缭乱,选的头昏脑胀,最后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欠缺。这是何等滑稽而又可悲。
我恍惚看到,鲁迅林语堂老舍一众文学大师欢聚对话,触筹交错,而我等却盯着炸薯条番茄酱目不转睛,垂涎三尺。
不是一路人,连吃都吃不到一块,更别提别的了。
————————————————————
@斜风细雨吹,不惑之工科男,一向胡思乱想求真,文字是不羁梦想,愿共享格子世界的万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