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是战国时期分析“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问题的一个学派。先秦称其为“辩者”。他们使用类似逻辑原理的方法,辩的多半是与政治事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为他们似非而是的辩论方式,后世常称其为“诡辩”。
名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
他们通过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外就是“至大”,无内就是“至小”。“一”就是“一切”,这种至大或至小都不是能够经验的对象。因为经验者一定在经验对象的对面,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一个人在经验它,那“大一”就不是无外,“小一”也不是无内。所以惠施得出“大一”和“小一”是两个抽象的,绝对的、不会改变的概念。相对这两个不能被经验的抽象概念,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大和小,高和低,同和异都是可变的,也一直在改变。
惠施认为万物都相似,因为都是存在的东西;而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使它和其他存在物区别开。万物彼此相似,万物又各不相同。所以相似性和不同性都是相对的。这是名家十分著名的“合同异”之辩。
公孙龙也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他讨论的“共相”也不是能够经验的对象。
“共相”是一个哲学概念,大概是普遍和一般的意思。
公孙龙认为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是超乎形象的,不可经验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辩论命题“白马非马”和“离坚白”。
关于白马非马,他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一、马、白、白马这三个词一个是一种动物,一个是颜色,一个动物而且还具有颜色,内涵不同,因此白马非马;第二、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马包括一切颜色的马;白马则排斥了其他颜色的马。所以白马非马;第三、马的共相和白马的共相不同,因此白马非马。
关于命题“离坚白”,他说,设想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这里坚和白是彼此分离的。用手摸,可以得出“坚硬”的结论,用眼看,可以得出“白”的结论,但是不会存在“坚白石”。
名家的这些命题和论辩常常给人“诡辩”的感觉。但是,正是他们,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揭示了一个形象以外的世界。而真正继承名家,充分发挥名家所揭示的形象之外的世界之意义,恰恰是反对名家的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