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94篇《郑风 野有蔓草》

【原文阅读】
野有蔓màn草,零露漙tuán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áng。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zāng。
【译文参考】
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
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
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圆。
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颜。
不期而遇真正巧,与她幽会两心欢。
【字词注释】
(1)蔓(màn)草:蔓延生长的草。蔓:蔓延。一说茂盛。
(2)零:降落。
(3)漙(tuán):形容露水多。
(4)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形容眉目漂亮传神。
(5)婉:美好。
(6)邂(xiè)逅(hòu):不期而遇。
(7)适:适合。
(8)瀼(ráng):形容露水浓,多。
(9)偕臧(zāng):一同藏匿,指消失这草木丛中。臧,同“藏”。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毛诗序》认为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明代季本认为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
诗分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字字珠玉,如歌如画。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齐备,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美好的环境和有着美丽眉目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两句是兼赋的兴句,勾勒出一派春草青青、露水晶莹的良辰美景。
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意思是说,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秋波一转,顾盼流转,妩媚动人。
这四句诗俨然是一幅春日丽人图,先写景,后写人,堪称是“诗中有画”(苏轼语),画中有人。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如此良辰美景,邂逅美丽佳人,二人一见钟情,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野有蔓草》的反思探讨】
“点睛”之笔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
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卫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郑风·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
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中国文学里写爱情,神来之笔都在眉目传情。《西厢记》里有一个回目叫“目成”,“目”就是眼睛,一对眼,爱情便有了,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一见钟情”。中国哲学讲道的境界,有一个说法,叫“目击道成”,一眼看去,就看见道在那里。
中国文化里讲爱情也是这样的,伟大的爱情,一是形而上的相思,二是一见钟情。不需要太多的交代和铺垫,爱情是一种感觉,心有灵犀的两个人,看见对方,感觉就有了。“目成”的感觉是惊艳。张生在庙里第一眼看见崔莺莺的感觉就是“惊艳”。《楚辞·九歌》里写“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也是惊艳。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相对,电光火石之间,爱慕的种子便在心里生根了。“清扬婉兮”“婉如清扬”,说的便是这样的感觉。这就是惊艳和目成。
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野有蔓草》陶渊明的爱情观
在陶渊明的全部创作中,有一篇独特的《闲情赋》,是描写、吟咏爱情的,这在一些所谓正统观点看来,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萧统最早评论到这一点:“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但是,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萧统的批评。苏轼认为,陶渊明此赋做到了像《国风》《楚辞》那样“好色而不淫,合乎风骚之旨”。后代的学者大多肯定苏轼的看法,当然也不乏支持萧统者。这里涉及的问题就是对陶渊明爱情观的评价。
陶渊明的《闲情赋》反映出什么样的爱情观呢?其实,他在文中讲得非常清楚:“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即他的爱情观源于《诗经》的《蔓草》《邵南》。
诗经中的《蔓草》,即《野有蔓草》,是《诗经·郑风》中的一篇;而《邵南》是指《诗经》中《召南》一组诗,为十五国风之一。“诵《邵南》之余歌”,即高诵《邵南》遗留下的歌曲,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即陶渊明赞同《诗经·召南》中的爱情诗篇。这里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尤《蔓草》之为会”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尤《蔓草》之为会”,首先要依照陶渊明所指示的路径,探讨《野有蔓草》中的爱情观。《野有蔓草》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相互着迷,自然结合的场景。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这也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象征,即通过“草”“露”的绵密交融的具象形态,刻画出人不期而遇、情不期而至的一对男女情长意浓的场景。
这首诗所反映的直率朴实的男女结合,其实并非陶渊明所谴责、斥责的,相反,陶渊明《闲情赋》所表达的内容,与《野有蔓草》无疑有相似之处:
夫何瓌guī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以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qiān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nǎng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miǎn,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文中“夫何瓌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神仪妩媚,举止详妍”等,刻画了陶渊明心中爱人的美丽。陶渊明强调爱人出众的秀色、纤长的手指、雪白的手腕、顾盼的美目、微笑的言语、妩媚的举止等,这与《野有蔓草》中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不仅在具象方面,而且在精神上均具有相似性。
只不过,陶渊明没有实现《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邂逅相遇,与子偕臧”的圆满结局,而是“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的无果,故最后表现出“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的幽怨。所以,从整体上看,“尤《蔓草》之为会”是陶渊明表现“怨”的一种方式,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一种谴责。
可见,陶渊明“尤《蔓草》之为会”的含义应该清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责怨自己不能与你实现《蔓草》那样的聚晤。这里“尤”不是谴责、咎责的意思,而是怨尤、责怨的意思,即责怨自己不能像《野有蔓草》中的男女那样幽会,而不是对《野有蔓草》中男女幽会的行为表示谴责。
这里其实体现出陶渊明对爱情的看法,即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是男女情感上情深意浓的交融、性情上直率朴实的相爱。
参考资料:
《之子于归:檀作文诗经讲义》,檀作文,岳麓书社·浦睿文化,2022年3月
《陶渊明哲学思想研究》,苟小泉 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1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