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决定着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
今天翻看齐帆齐老师的《成为自由写作者成长之路》,齐老师说初中有一次参加语文知识竞赛,是周六上午去学校,她周五晚上和周六早上依然在厂里做事赚钱。
“在我当时那种环境下对学习真没啥兴趣,我母亲从来没跟我说一句学习的重要性,我奶奶说,现在听说大学靠自己找工作,农村人家能找什么工作?还不如学个手艺,大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啦!”
“她们的认知里压根懂不了太多,我奶奶(母亲也是)不认识一个字,她对读书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
和齐帆齐老师相比,我要幸运很多,虽然陈美女只有小学毕业,也家境贫寒,但是却一直耳提面命的告诉我们姐妹三个,要好好读书,用陈美女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她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要让我们避开她走过的路。
遗憾的是,听过了太多次的“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你妈供你们3个上学太不容易了。”“你们家3个学生,你妈赚钱太不容易了”,也经历了多次上学到一半被放回家要钱的事,清楚的明白家里经济紧张。
环境封闭,身边没有点拨的长辈,自卑又不善交流,靠自身摸索出来的错误认知(专科学的是技术,本科学的是理论),以及专科的时间比本科短(想要早点出来减轻家里负担),在本可以够一够本科门槛的基础上选择了成为一名专科生。
这个现在看起来自己都觉得可笑的认知,却是那个年纪、那个环境下所能达到的天花板。
事不经不懂,路不走不平。犹记得大一的一个下午,一个高中同学给我发来消息,问我是专科好还是本科好,我说一定要选本科,哪怕再烂,那也是本科,而最好的专科,也改变不了是它就是一个专科的事实。
父母的眼界是孩子的天花板。
早上共读《如何成为会赚钱的妈妈》之赚钱的本质是对商业底层逻辑的认知,我想到了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现在的孩子对金钱有所认知要到20岁才明白。问原因,说是和闺女又吵架了。
起因是一件只穿了一次的衣服,因为是去年的,上高中的姑娘不要穿了,要买新的。偏逢家里又有大额支出,我建议告诉小姑娘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毕竟十五六岁了,可以听得懂。她说,解释了,没用,非买不可。
我就想到了我的十五六岁,好像也一样(我指的是对金钱的认知,毕竟家里没有那个条件支撑,让可以让我一件衣服穿一次就不穿了🤣)。那个时候听到的最多就是家里没钱,你要好好上学,考个好大学,出来有个好工作,就可以不用吃苦了。
所以,在我的认知里,赚钱=大学出来选个好工作,积累经验和年限,这是我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信息。做生意,遇上贵人跟风口,别说想了,脑子里就没有这种概念。
好像写着写着,又发现了我和许先生观念不合的根源。
梁启超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边界。”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点。
网友评论